第3b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体育之效”感悟如何写?

名家名师解析高考作文

昨日中午11时30分,高考第一场考试——语文落下帷幕。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目也已揭晓,一片惊呼。

今年福建的高考作文好不好写?可以从哪些点出发?怎么写才更出彩?

本报特邀省内名家、本地名师,对今年的高考作文进行点评,供考生、读者参考。

写出时代命题的深度和力度

戴冠青(泉州师范学院教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

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比较适合写议论文。题目材料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从很多角度命题立意。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进行议论,一是可以从“时代的觉醒”这一具有政治意义的角度入手,二是可以从“增强体质,抗击疫情”的角度入手。这两个角度都很有时代意义,考生们也有话可说,论得下去。今年正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因此相对来说,从“时代的觉醒”这一角度入手进行议论,可能更有利一些。

如果从这一角度立论,一定要注意议论的层次感,扣紧材料的启示意义,使文章具有深度和力度。

首先要阐发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的时代背景。考生要从毛泽东所论及的“体育之效”引申到“强身健体”与“时代觉醒”的关系,这样才能扣紧立论的主题。即,表面上看来,这篇文章是讲体育的功效,并且辩证地指出,体质虚弱的人,正是上天促其勤奋锻炼使之变得强壮。其实阐发的正是当时中国积弱的社会现实,呼吁青年要发奋自强,勤奋锻炼,改变自己弱者的形象,也改变中国贫穷积弱的现实。可以说,这是一篇呼吁年轻人觉醒的十分独特又很有力度的文章。

最后,考生还要揭示毛泽东的论述在今天的启发意义,以及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一员,要如何向先辈学习,增强自己的体质和能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贡献。

这样议论,才能做到步步深入,使文章不仅具有深度和力度,而且具有时代意义。

突出高考育人功能 考查思辨能力

孙碧瑜(晋江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组长、教学名教师、长期担任高三语文教学,辅导学生多次在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中获奖)

作文材料有三层意思,第一层道出事实:人的变化是永恒的。第二层指出在体育的影响下,强者与弱者在一定条件下将相互转化,此为核心层次;材料中提到“强者”转化条件——“滥用其强”,这是一种对外无节制的强硬而蛮横的态度;而弱者的转化条件——“勤自锻炼”,这则是对内修身立己的奋进精神,这种内外的转化条件,既体现思辨思维能力的考查,也突出了引导青年去思考如何在社会中树立自我的育人功能,此处值得考生作深入的分析。第三层次则基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强者与弱者该如何自处。故依据材料,在立意上,考生可选择论证体育精神影响下强弱的二元对立关系;也可在整体把握两者关系的前提下侧重一方。

引语中提出材料具有启示意义,所谓“启示”,旨在暗示学生不要仅停留于“体育”,还应当往纵横向挖掘,提炼出“体育精神”,故启示可为:体育精神促使人由弱变强,强而不骄;它可使人自强,亦可使人自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材料中并没有直接强调时代特点,但优秀的文章应该要联系鲜活的时代背景,去谈当下的生活和真实的自我,因此可联系国家、社会以及个人来论证体育精神下强弱的转化关系。

最后要关注的是,此次作文没有明显的情境要求,这与各地市质检作文题目要求有所不同,这种返璞归真式的要求体现了反套路的命题思想,少了附加条件的限制,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更有发挥的余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