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涨”声下的晋江陶企 开源节流并举

本报记者 董严军 摄

5月上旬以来,受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陶瓷行业掀起一轮猛烈的涨价潮。不到半个月时间,全国上百家陶瓷厂陆续发出涨价函,仅5月13日一天就有数十家陶企宣布涨价。

以晋江产区来看,行业此次受影响较大,美胜、腾达等陶瓷企业已经发出涨价函,其余不少企业也正在与下游经销商进行沟通,在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的形势下,近期将根据实际情况对产品价格进行上调。本报记者 王云霏

成本暴涨 “涨价”实属无奈

今年初以来,与陶瓷生产紧密相关的各种化工原材料、钢铁、纸箱等涨势汹汹,部分甚至创出历史新高。所有陶瓷产区的燃料成本都有所上升。部分原材料出现短缺,如陶瓷生产所需要的原矿泥,甚至出现抢货的情况。

此轮涨价潮覆盖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陶瓷产区,大部分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产区及企业,少部分为使用天然气的产区及企业。

“从长石、黏土、滑石等原材料,到色辅料,以及包装、运输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有些原材料甚至已经价格翻倍。”有晋江陶瓷企业负责人坦言,企业已经不堪重负,原本便不高的利润已经几乎被压缩殆尽。

有业内人士预计,海外疫情反复导致的经济波动、美元带动的货币大幅注水等原因影响下,预计2021年下半年原材料的价格不会在短时间回调,下半年陶企仍将面临原材料上涨压力。

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作为销售端的陶瓷厂在重重压力之下,几经考虑,也只能无奈地宣布涨价。至于涨价的幅度,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同的陶瓷产品受原材料、制造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涨幅不固定,但基本在原价格的5%~10%之间。“涨价不为提高利润,只是为了保本。”一位晋江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美胜已发出涨价函,从6月1日起产品价格上调5%;腾达的多种产品也已经有每平方米2~4元的涨额,而更多的陶瓷企业正处在“涨与不涨”观望与矛盾中。

不涨价,企业难以生存;而过于激烈的竞争和趋于透明化的成本,又让企业不敢轻言涨价。晋江市建材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吴声团表示,目前“涨价潮”是业内热议的话题,晋江陶瓷企业都在探讨如何应对,预计接下来会有更多企业考虑适当涨价用以“止损”。

洗牌加速 “开源”刻不容缓

针对这一波罕见的原材料上涨潮,华泰集团董事长助理陈岚波认为,对于陶瓷行业来说,这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必将加速行业的洗牌和整合。

事实上,洗牌早就在不知不觉间提速。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陶瓷行业洗牌加剧,大批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陶瓷生产相关企业平均每年有超100家企业退出,2020年注销企业达150多家。

此外,陶瓷行业也在加速提高品牌集中度,增加头部企业生存机会。2020中国陶瓷产能报告显示,陶瓷行业销售前十家企业的集中度达到18%,这五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2017年至2020年间,全国净减少211家陶瓷厂、504条生产线,缩减了全国陶瓷生产线总量的15%。

“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能只追求量,而更要注重投入科技创新的力量,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陈岚波举例说,比如华泰集团的TOB陶板产品,多年来在色彩、纹理、规格方面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通过发展新技术、开拓新产品来大力“开源”,国星陶瓷三厂总经理朱水根对此深以为然。在他看来,涨价或许能解一时之急,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如花岗岩之类相对传统的陶瓷产品来说,竞争压力大,即使涨价,上调幅度也十分有限。”朱水根认为,可以一方面在传统产品方面压缩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开发新产品来提升利润,并逐步加大创新产品的比重,实现企业和品牌的转型升级。

在今年4月举行的家博会上,国星展馆的一块规格为900毫米×1800毫米的黑色岩板引得业内人士纷纷驻足。这款应用于实验室台面的产品具有抗压、耐磨、耐酸碱腐蚀等功能优势,是国星三厂的创新成果之一。多年来,国星三厂带领研发团队扎扎实实研究产品性能、配方,不断打磨工艺,寻求突破,打造出不同模和厚度的产品,以适应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个性化和差异化,品牌和产品自然就更有话语权。”朱水根说。

多方布局 “节流”降低成本

面对成本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在适当提价的基础上,“开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节流”也必不可少。

今年春节以来,美胜陶瓷生产车间的一条全新生产线已经顺利投产。该公司副总经理吴汉钊介绍,这条生产线改良了施釉工艺,该环节可节省约一半的人工;而自动打包线也将节省三分之二的人工,整条线预计日产能较之前可以提高一倍。

吴汉钊坦言,陶瓷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工老龄化、用工成本上升、招工难度加大等问题日益凸显,提高自动化程度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事实上,美胜的这条生产线早在2019年底便开始投入改造。正因为提早布局,在涨价潮面前,美胜已经享受到智能制造带来的益处。“如果‘涨’势不减,接下来,我们还会考虑在产品配方上进行调整,尽量从源头降低一部分原材料的成本,同时在管理上把控人工成本等。”

在陶瓷生产中,末端的分选和包装是劳动强度最大、用工数量最多、人工成本最高的工序。记者在走访晋江陶瓷企业后发现,多家企业纷纷引进自动化包装线,用设备代替人工,实现瓷砖的自动分选、打包,解决生产线末端用工量大、成本高、效率低等痛点。

无独有偶。国星三厂引进的全自动打包线可打包六种规格的产品,满足公司的柔性生产模式需求,产品从分选、打包到码垛都交由机器人来完成,整体效率和稳定程度都较以往有所提高。

作为华泰陶瓷、丹豪陶瓷、美胜建材等众多品牌陶瓷企业的服务商,晋江新建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琳炜表示:“从晋江陶瓷行业来看,整条生产线前端的自动化已基本实现,企业纷纷通过设备更新换代,寻求自动打包线、自动码垛机和自动仓储方面的突破,接下来便是从自动化进一步转向智能化,从而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吴琳炜说。

而除了通过设备升级、配方改造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外,亦有晋江陶瓷企业负责人表示,将考虑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进行优化,从各环节来尽量“节流”,以缓解成本的“重负”。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