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无法报批、批后未能建设、已建成无法办证……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空间要素制约问题,晋江出台了《晋江市破解空间要素制约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通过拓展产业承载空间、加大建设用地保障、完善土地市场化配置、推进审批提速增效、支持老旧工业区改造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阙杨娜
政策亮点 拿地即开工 土地供应有保障
新建工业项目,能否实现“拿地即开工”,成了不少企业关注的焦点。为此,晋江破解有关难题,对新建工业项目,允许预申请人在拿地期申请实施设计方案“多评合一模拟审批”,模拟审批通过后即可启动施工图设计和审查。企业取得土地手续并达到法定审批条件后,可在5个工作日内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企业取得工程规划许可手续并达到法定审批条件后,可在2个工作日内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
在土地配置方式上,和以往工业用地方式所采用的“挂牌出让”不同的是,此次晋江在全市工业园区,推行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出让,探索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新型产业用地“M0”,以发展新型产业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从保障土地供应的方式来看,以租赁方式供地,租赁期限不超过20年,租金底价按市场评估价确定;先租后让,租赁期限一般为5年,按先租后让总成交地价的15%一次性缴清租金。租赁期满并达到合同约定的或承诺的投入产出、税收等经济指标的,且符合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和安全要求,允许以协议出让方式继续使用土地,按总成交价扣除已缴交租金的标准一次性收取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权期限按先租后让土地使用权期限扣除已租赁期限确定;弹性出让,出让最短期限不低于20年,最长期限不超过50年,出让地价按工业用地评估进行年限修正。
在盘活低效闲置资源上,晋江大力支持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对于纳入市级老旧工业区改造项目,可享受“工业物业分割转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置换”等多项政策福利。
部门解读全链条梳理业务“痛点”和“堵点”
“可以说,这份政策从‘规划—报批—用地—报建—工改工’全链条梳理业务‘痛点’和‘堵点’。”晋江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这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仅在“全市工业园区内”推行这三种供应方式?“主要是彰显‘入园’导向。”该负责人表示,三种供地方式都是“使用权”,主要是使用年限有区别、付款方式有区别,这有利于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选择,可不一次性交款,减轻经济负担,降低用地成本。
在土地配置方式上,晋江还探索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新型产业用地“M0”,以发展新型产业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标准地是一种新的探索,只针对新建工业项目。”该负责人介绍,这种做法相当于“拎包入住”,即对新建工业项目先行设定投资、税收、排放等“控制指标”,先行完成区域评估,在土地供应前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达到“净地”条件,待新建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后,由相关部门按照合同、协议约定和法定条件验收。而“新增产业用地M0”则是可以同时满足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多种功能需求,允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该负责人表示,为了加大建设用地保障,此次出台的政策支持企业改扩建,同时改扩建增加容积率不收钱。在鼓励转型升级方面,允许利用原有工业用地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文化等新兴产业及我省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或高科技服务业项目,临时变更建筑使用功能实行5年过渡期政策。
这意味着,在5年过渡期内,可以暂不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期满后按程序办理用途变更。“打个比方,在城区内的老旧工业区里,企业可以利用原有的工业用地,做一些创意文化的项目,在5年内,仍旧是工业用地,不需要更改为商业用地。”该负责人表示,这样不仅可以给企业一个缓冲期,也有利于逐步解决城区工业用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