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晋江梳理修订《晋江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旨在保障政策导向与新时期晋江市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相匹配,确保扶持导向的时效性和精准性,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推进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县(市),全面打响创新高地“金名片”。本报记者 柯雅雅
政策亮点 突出重点 系统闭环
《措施》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协同协作、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应用等五个方面,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16项措施。
“我们在修订这份政策的过程中,主要强调两个原则,一是突出重点导向,二是强调系统性。”晋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指出。
在突出导向上,对全社会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培育、院企产学研合作、孵化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应用等重点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鼓励国内外高校院所来晋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比原有政策分别提高70万元、40万元;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类)、工程研究中心等分别一次性奖励150万元、50万元,比原有政策分别提高50万元、20万元。
政策导向更加聚焦的同时,政策条款更加系统。《措施》既对原有科技政策进行补充完善,同时充分评估原有政策的执行情况,结合发展实际,切实删减部分条款,同时整合发改、工信、市监、科协等部门关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条款,进一步提升政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更加凸显“大创新”的发展格局。
部门解读 加码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经测算,《措施》2021年预算资金约1.5亿元,相比上一轮政策增加预算5000多万元。”该负责人指出,政策的出台并落地实施,将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研发负担,让企业愿意创新、敢创新,在创新中增加企业实力。
该负责人指出,《措施》特别是对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重点加码。
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提出鼓励晋江企业在晋江辖区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市级创新平台内联合共建实验室,对企业出资新购研发仪器设备的按实际费用的30%补助,最高500万元;晋江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的,按照企业实际出资金额的20%给予补助,最高100万元。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提出鼓励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独立或与企业联合在晋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转移机构,经市科技主管部门备案确认的,开办第一年资助其办公经费50万元,一年后按实际运营情况及合同履行情况给予连续2年、每年50万元运行经费支持。
该负责人坦言,产学研合作可以让科研平台、院校更好地做大做强。同时,缩短企业的研发时间和成本,帮助产业创新突破,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引导,让科研平台的创新与企业的市场需求相互匹配,让科研平台与企业无缝对接,让科技成果走上市场,才能发挥巨大效应。”
利益相关方 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措施》中重点加码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扶持政策,这对企业而言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信泰集团董事长蔡清来告诉记者,2020年以来,晋江企业紧抓新基建发展新机遇,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加快信息化转型升级,数字化对于信泰的价值呈现不仅体现在提效降本,全面的数字化可以让信泰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信泰增长及发展的新动能。
“在企业数字化发展上,我们进行了众多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少科技成果能够转化落地,《措施》的扶持奖励政策无疑为企业推进了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速更多创新资源的聚集。”蔡清来表示。
据悉,信泰正加速围绕纺织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体验等各环节的串联,向用户提供差异化的鞋材和纺纱产品,用不断创新打破行业恶性竞争,打造面向未来的纺织创新产业链。在立足纺织行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业态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