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年初基金发行热潮过后,如今的权益类基金发行却遇到了“困境”。
“年初卖得不错,主要源于股市环境好,市场赚钱效应高。但经过一波回撤之后,不仅还要被客户责怪当时的入场时机不对,站在了‘山顶上’,权益类基金销售也遇到了阻碍。”某银行零售人员陈女士近来有些郁闷,“在大幅回撤之后,行情依旧不温不火,客户难免有些怨气。”
实际上,这并非个例。募集期延长、基金销售停滞不前,这样的情况自上个月已经显现。记者了解到,4月份以来,不少基金产品再度纷纷延长募集期,基金发行陷入了“冰点”。
行情不佳 基金销售遇冷
“原定募集期为2021年4月12日至4月16日,现决定将募集期延长至2021年4月23日。”
近日,万家基金发布旗下万家民瑞祥明6个月持有期混合基金延长募集期的公告。无独有偶,4月12日,九泰量化新兴产业混合基金发布延长募集期限的公告。
自3月份以来,就已有众多混合基金产品纷纷发布延长募集期限的公告,权益类基金销售遇到一定瓶颈。据相关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68只基金延长募集期,7只新基金发行失败。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有3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1只,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1只,灵活配置型基金1只,被动指数型基金1只。从发行份额上来看,基金发行遇冷现象更为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3月新发基金总数为184只,发行份额为2819.95亿份;而1月新发基金数为122只,发行份额为4901.40亿份,总量更多,份额却更少,这也意味着购买基金的投资者更少。
“之前是客户追着问有什么好的基金,近期发行了哪些优质基金,如今问的人少了,卖得也比之前差了很多。”陈女士说,“基金产品众多,不单是名气略低的销售遇冷,明星基金销售也不如以往,年初到现在可谓‘先热后冷’。”
回避风险 固收类产品更受青睐
部分基金即便是通过优惠费率的方式,依然无法完全带动投资者的热情。
以上述万家民瑞祥明6个月持有期混合基金为例,该基金曾表示,自2021年4月12日起,投资者通过民生银行认/申购本基金份额的单笔最低金额由人民币10元(含认/申购费)调整为人民币1元(含认/申购费);2021年4月12日起,投资者通过民生银行认/申购本基金可享受认/申购费率1折优惠。
“市场不温不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进而使得基金发行短期内有些困难。”多位券商人士表示,“市场波动较大、趋势暂不明朗的情况下,一些投资者会回避较高风险的产品,选择固定收益类基金或银行理财产品。”
权益类基金的“滞销”,却反而带动了债券型基金销售的提升,一些债券型基金甚至提前结束募集,与权益类基金呈现相反的格局。近日,德邦基金发布旗下德邦锐祥债券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公告称,该基金于4月9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7月8日,为更好地保护投资人利益,根据基金合同等有关规定,经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决定将该基金的募集截止日提前至4月12日,自4月13日起不再接受投资者认购。数据统计,截至4月13日,已有7只债券型基金先后宣布提前结束募集。
两种不同类型基金的不同表现,也侧面反映出投资者对于风险较低产品的偏好。多位银行人士也表示,“尽管在资管新规之下,银行理财收益不如以往,但一些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依然会回归银行理财,其中一些固收类产品更是他们的首选,前几天发行的储蓄国债,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布局主线 寻找超预期方向
回顾市场,在风格转化快、热点快速变化的当下,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目前处于急跌后的‘磨底期’,反复震荡,一些错杀的潜力股可以适当关注。”本地某券商人士蔡先生说,“处于年报和一季报披露的关键窗口,投资者不妨多加关注行业景气度向好,且能够持续带来较高盈利的板块和个股,进行合理配置。”
中金财富证券认为,目前可四条主线布局业绩有望超预期的行业和个股,盈利修复弹性最大的周期中上游,尤其是有色金属和航运物流等;新经济行业高景气带来业绩高增长,如半导体等硬件科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上游、光伏产业链、医药中的检测与疫苗相关领域;盈利修复超预期的消费行业,珠宝零售、医美等领域;国内与海外错位复苏,出口链条细分领域保持强劲增长,如家电、工程机械等制造业和部分化工品。
“建议投资者配置上继续转向新主线,重点关注一季报的潜在高弹性品种及高性价比成长板块,可挖掘科技、军工等成长板块高性价比的标的。”中信证券也表示,前期疫情受损行业内基本面见底回升确定性高,五一假期更有望推动旅游等消费行业恢复进程,包括旅游、酒店、航空等。此外,随着通胀预期进入下半场,顺周期板块行情将进一步分化,从上游转向中下游,围绕海外需求复苏布局中下游出口制造业,如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也有一定机会。兴业证券也认为,对于一季报景气度较好的行业,如半导体、医药等板块值得关注,另外,伴随全球复苏,量价齐升的中上游周期制造品也可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