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正是踏青出游好时节。随着户外气温逐渐上升,出行越发舒适的同时,细菌、病毒也蠢蠢欲动。晋江市医院三病区副主任林利平副主任医师提醒,每年4月至11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小朋友要注意防范,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和注意环境卫生。家长一旦发现小朋友有发热、出疹子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近日,家住青阳的张女士带着2岁的儿子(明明,化名)去游乐园玩了半天,结果第二天就发现明明手上有针尖大小的红点。当时张女士以为是蚊虫叮咬的,就没放在心上,只是随便给他涂点药。但两天过去了,症状也没见好转,反倒是咽部有疱疹、肛周也有红疹,而且持续发热38.5℃,整天难受哼哼唧唧除了奶粉啥也不吃,有时还伴有呕吐症状。
张女士赶紧带着明明去医院就诊,经诊断是手足口病。“近期门诊发现有不少手足口病患者,主要集中在幼儿期小朋友。”林利平说道,手足口病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6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等为主,极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死亡。
据介绍,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带毒的唾液、疱疹液和被病人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饮具、被褥、衣服等及病毒污染的水、食物均可造成传播,带毒的咽喉分泌物、唾液也可局限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如何预防“不中招”
那么,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预防呢?林利平表示,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十分重要。家长应教育小朋友加强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刷牙、勤漱口、勤洗澡。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对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应看护好他们,让他们少在地上摸爬玩耍,要及时给他们洗手。
特别提醒家长,不要用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小朋友,生活中,经常发现很多老人喜欢把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小朋友吃,这不仅不卫生,还容易引起疾病传染。另外,尽量少带小朋友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小朋友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做好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经常清理垃圾、粪便,加强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还有要加强小朋友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运动,增强体质。
此外,有效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可降低患此病的风险概率。但有点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接种的手足口病疫苗针对肠道EV71病毒,不是对所有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效。因此,即使接种疫苗后,家长也不能大意,也要做好防范。总之,平常生活中,家长注意观察小朋友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