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渠道须正规 产品须正确

线上贷款这些细节别忽视

理财课堂

金融科技的兴起,引发了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在为金融消费者带来便捷的线上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引发了费用过高、真假平台互现、贷款产品套路不断等问题。就此,业内人士表示,线上贷款平台及产品种类繁多,消费者要选择正规的贷款渠道,厘清贷款费用,看清贷款细则,选择合适自己的产品。此外,还应加强征信意识,履行还款义务,以免个人征信受到影响。

选择合适的贷款渠道和产品

面对琳琅满目的互联网贷款平台,如何选择呢?

首先,应给网站或App验明正身,确保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官方软件,避免点击来历不明的网络链接或二维码下载安装,严防假冒网站、假冒App。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办理互联网贷款过程中通常不会要求消费者缴纳“征信清理费”“会员费”“手续费”等费用,如果涉及费用可访问银行业金融机构官方网站进行查询或致电其官方客服热线进行咨询。而对于一些大机构的金融服务平台,消费者应进入官方网站,以防进入钓鱼网站。若消费者不熟悉互联网操作,建议不要通过互联网获取贷款服务,应亲自前往银行经营网点,向银行工作人员当面沟通信贷需求,并通过传统服务方式申请贷款。

互联网线上贷款产品多种多样,既有信用贷款产品,也有抵押贷款产品,有的信用贷款产品需要消费者同时购买信用保证保险产品,但绝大部分信贷产品在市场上均有其他机构提供的类似替代产品或产品组合。消费者应根据自身贷款需求“货比三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贷款细节应“亲自看”

不少金融消费者在线上贷款时,很少对其中的细节和细则详细查看,其实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吃亏”。

消费者应亲自认真阅读有关协议和产品说明,确保自己充分了解贷款主体、实际年利率、年化综合资金成本、还本付息安排、逾期清收、咨询投诉渠道、违约责任等信息。由于互联网贷款往往有多个机构合作开展,消费者还应充分了解合作机构信息、合作类产品的信息、银行与合作各方权利责任,避免产生品牌混同,清楚理解各方权利义务,确保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签署借款合同等相关协议和文书。

消费者还应亲自操作申请贷款,避免将手机提供给他人代为操作。特别是不能轻信银行合作机构,不能请其营销人员代为操作。即使在其引导下操作,也要充分认识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根据申请贷款过程中贷款合同和产品要素说明的书面文字内容准确理解业务实质,不能完全依据营销人员口头介绍作出选择。

诚信还款须重视

大多数消费者在互联网平台申请贷款时,较为关注贷款额度以及贷款利息,对还款方式、还款日、还款金额等还款义务条款重视不够,从而导致逾期发生。其实这种想法极不正确。消费者应增强还款意识,认真履行还款义务,做到合规借款、按时还款,以免影响个人征信。

同时,还应重视证据留存。消费者在办理互联网贷款时,对于信贷申请的过程、签署的有关合同和阅读的有关宣传信息,可用手机截屏以及录像等方式保存证据,以便在事后发生纠纷时准确还原申请贷款时的真实情况,厘清双方责任。

延伸阅读

消费贷款须“适度”

线上贷款中,消费贷款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尤其是一些青年群体,过度借贷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根据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一些投诉热点和消费误区,中国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日前发布消费提醒,广大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消费、适度借贷的理念,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警惕过度借贷风险。

正确认识消费信贷。福建银保监局表示,消费信贷不是免费的午餐,过度负债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致使个人甚至整个家庭陷入财务困境,最终得不偿失。广大消费者尤其是青年群体,要树立理性消费、适度借贷的理念,全面了解相关消费信贷产品的贷款期限、息费规则、还款方式等重要信息,正确评估自身还款能力和负债状况,避免相互攀比、盲目借贷,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选择正规机构申贷。有不法中介打着“咨询”旗号,通过虚假营销宣传、伪造申贷材料、收取高额费用、安装第三方贷款手机应用等方式展业,不但人为抬高了融资成本,而且可能将获取的个人信息用于非法目的,有的甚至涉嫌“套路贷”违法犯罪活动,潜藏风险隐患。目前,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层次、差异化消费信贷服务,消费者可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渠道申请贷款,避免自身合法权益遭受非法侵害。

确保贷款用途合法。消费贷款用途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有关政策,不得用于经营、投资,不得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借款人若未按合同承诺提供真实、完整信息,或违反合同约定挪用贷款,放贷机构将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追究其违约责任。消费者要如实告知贷款真实用途,并配合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不伪造虚假贷款用途、不编造虚假材料,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征集

《理财课堂》栏目长期开通,广大读者可将您所关心的理财问题、理财信息及个人家庭财务状况发送给我们。围绕您自身的理财需求,理财顾问团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把脉”,量身定制专属理财方案。

在介绍家庭财务状况方面,尽可能详细,如标注所在地、家庭成员数、当下的收入情况、固定开销、目前的投资理财情况及当下的理财目标等。相关信息可发送至邮箱:774960322@qq.com;也可搜索关注“晋报财讯”微信公众号,将您所关心的问题发送至公众号后台,我们将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