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荣 晋江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 福建省中医重点脾胃病科学科带头人 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指导老师
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消化道出血等危急重症,对于自制的中医药经验协定处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肠道息肉、慢性乙肝、肝硬化等疑难病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何为难治性慢性萎缩性胃炎
2018年5月16日,61岁的范某因胃脘部胀满反复发作3年,加剧3天,到晋江市中医院就诊。据了解,范某平素口淡乏力,少气懒言,而这次就诊,主要是因为过量饱餐诱发胃脘部胀满、烧心刺痛、恶心嗳气。经查体后,中医诊断为胃痞(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上皮化生、低级别内瘤变。为此,黄伟荣认为,应主张补气化积的治则,开出处方:甲及化积方,治法:生肌化瘀、扶正化积。处方:穿山甲粉1g(冲服),白及10g,炙黄芪30g,当归10g,白花蛇舌草10g,炒白术10g,绞股蓝10g,生蒲黄10g,枳实10g,三七粉1g,莪术10g,鹿角胶3g(烊化),陈皮10g,炒扁豆10g,茯苓15g,炒淮山20,水煎服,每日1剂,持续煎服6个月。
5个月后二诊,服药后胃脘部胀满、烧心刺痛、恶心嗳气消失,胃口改善,精神好转。舌暗齿印苔白,脉缓。复查胃镜显示:胃窦胃角黏膜结节状隆起消失,血管稍显露,病理检查报告浅表-萎缩性胃炎,未见肠上皮化生。续服原方巩固治疗,水煎服,每日1剂,续服1个月。
“难治定义指的是,难治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因胃脘胀满,经过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有中度、重度肠化,或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黄伟荣解析说。
调养脾胃应遵循五大原则
“调养脾胃,可遵循五大原则:益脾胃免伤害,节饮食和脾胃,调精神疏肝脾,常运动和化食,防过劳、养脾气。”黄伟荣医生建议。
首先,益脾胃即养护“消化系统”,中医用药首调升降,次防过偏,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胃有容纳消化食物,脾有吸收传化营养物质的功能,脾胃是提供人体生命营养来源的根本。
其次,节饮食需要做到“饮食有节”,才能让消化系统有序和谐;营养合理才能确保正常的生理需要,食物卫生确保“饮食有洁”才能杜绝病从口入,烟乱脾肺,酒伤肝胃,当以戒之。
接着,调精神疏肝顺气,胃纳和谐,脾旺健运,气血化生不断,脏腑充养。
此外,常动顺气,胃口常开,这样才能保障水谷物质摄入和精气正常的运转,为生命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最后, 防过劳养脾气,脾主四肢,过劳耗气,反伤脾胃,当以管控。
中医针灸综合效果佳
难治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经过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伴有中度、重度肠化,或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长期因为胃脘胀痛和精神困扰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特别是老年人,气虚血瘀,脾肾虚弱普遍存在。黄伟荣医生表示,康复和治疗的过程常常需要医患合作,养生之道的长期个性化修行,有利于共同推进医养管理,提升康养疗效。
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黄伟荣医生表示,“难治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多为气虚血瘀证,经过我们应用补气化积方的成果总结,治以生肌化瘀、扶正化积,应用黄芪补气扶正,托疮生肌,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当归、生蒲黄等化积散结共奏补气化积逆转癌前病变,对于有效控制癌前病变,降低胃癌症发病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黄伟荣坦言,经过临床治疗观察比较,配合针灸穴位埋线能够更快地提升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针灸诊疗措施符合中国人体质的康复需求,在可行性的中医特色经验管理下,该方案的优势成果已在学科临症广泛应用,其研究价值为更多的难治性老年性胃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优势诊疗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