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安海连毅静:

“金苍绣”40载 一针一线总关情

晚晴匠人

说起金苍绣,可能有些人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是说起闽南寺庙里或者闽南家庭里的佛服、凉伞、幢幡、八仙桌桌裙这些华丽的绣品,大家显然都不会陌生。金苍绣古称刺桐绣,是明清以来流行于闽台两地的宗教绣品。因为做这个绣品的主要材料为苍线,而苍线比起寻常的绣线要更粗,且用不同颜色的箔包起来,形状如“葱”,因为“葱”与“苍”的闽南语发音相同,所以“金葱绣”最后雅称为“金苍绣”。

2010年年底,金苍绣技艺作为传统技艺被纳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泉州,还有不少从事金苍绣技艺的手艺人。在咱厝安海,就有这么一位与金苍绣相伴40年的“绣娘”,那就是安海“乙金绣服店”的第三代传承人连毅静。

18岁入行,一做40年

说起安海老街上的“乙金绣服店”,许多老安海人都还有印象。店里制作的金苍绣在安海口碑很好,远近的寺庙都会来定做绣品。店主名叫连乙金,正是连毅静的爷爷,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乙金师”。如今,安海仅有的两三位金苍绣师傅都是师承于他。

不过,乙金师却一直不肯将手艺教给家人。“以前‘破四旧’,爷爷因为金苍绣吃过很多苦,所以他不让家人学。”连毅静说,爷爷一直反对家人学做金苍绣,每次都是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做,离开房间的时候,还会锁住门。但这阻挡不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总是躲在门外通过门缝偷偷地看。

“那时姑姑已经会给人做衣服,绣一些普通绣品了,爷爷去世后,不断有客户上门想要定做,大家都鼓励姑姑把爷爷的手艺传承下去,姑姑就重拾起了这门手艺,成为连家第二代传承者。”1982年,连毅静高中毕业后,也开始跟着姑姑学习金苍绣,那一年,她18岁。也许因为从小耳濡目染,连毅静对刺绣有着与生俱来的熟悉感,针到了她的手上总是服服帖帖,“初学的人都要从最基本的平面字绣起,一上一下的针法,我不用学就会了,别的人上针的手法还要看一下绣布下面,再入针,我却不用。”缘于这样的天赋,不到两年的时间,连毅静的绣花技艺就已经很娴熟了,她的作品也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为龙山寺绣“大帐” 88尊罗汉栩栩如生

在连毅静数不清的作品里,有一件最令其难忘。那是安海龙山寺定制的一件“大帐”,“大帐”上绣了88尊罗汉。88尊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爷爷曾经为龙山寺绣过一件88尊罗汉大帐,由于年代久远,龙山寺想再重新做一件,于是拿着爷爷做的那件旧的大帐找过来,希望能原样复刻一件。”连毅静说,那是1992年的时候,那时她已做金苍绣10年了,但是还没做过像龙山寺大帐这样又大又复杂的绣品。而且手头有其他的活在做并不能全身心地去做这一件,她犹豫着不敢接这任务,怕耽误了寺方的使用。但寺方很坚持,觉得只有她才能完美地复刻原来的绣品。于是,连毅静咬着牙接下了这个任务。要知道,要把88尊罗汉绣好可不简单,每个罗汉面部表情都不一样,要把他们的神情绣得栩栩如生,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最终,连毅静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件大帐。当这件作品在龙山寺展出时,获得了一片赞叹。河南少林寺和台湾各寺庙的住持们纷纷拍照,说要拿回去作为参照。而新加坡某寺庙的住持为此专程赶到安海,请她绣一件作品。

这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都是寺庙来订的多,有好几个寺庙要做和龙山寺那件一样的,但是每个寺庙的大小不同,大帐的尺寸也就不一样,要根据大小比例去缩小绣布的图样。”连毅静指着工作室的一角,“你看那件大帐,是报恩寺拿来修补的,也是我30年前做的,就是仿照龙山寺那件绣的,只是尺寸小了一些。”原来,除了订制成品,连毅静有很多时候也接修复的活,“以前爷爷做的,或者我做的都有客户拿过来修,他们往往都是订制一件新的拿去使用后,再把旧的拿过来修复。因为金苍绣成品不能洗,而且是布料,保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保存得好,一件作品使用八九十年、上百年是没问题的。”连毅静说,她也希望通过修复,可以让老作品一直保存下来。

连毅静用的针也很讲究,这些年,她通过亲戚朋友从中国香港、菲律宾、新加坡、日本等地购买了各种类型的针,发现香港出产的针最适合自己的手法。

纯手工刺绣 坚持的本心

传统的金苍绣做起来颇费功夫,但第一步要把选好的图案在绣布上画样。连毅静说爷爷最厉害的手艺是不需要画图纸也不用看样本,就能直接在绣布上绣出想要的样子,但是她不行,只能慢慢地画样。

画图样画多了,她有了一个“职业病”,看到适合的图案就会保存下来。金苍绣的图案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在题材上包括民间图案、宗教纹样、地方建筑纹样等。“万凰朝寿”“双龙戏春”“满堂春”等是最常采用的民间地方图案。她就四处留意合适的图案,在杂志上或者挂历上看到适合的图案就会收藏起来。在她的储藏室里,那个放满丝线的柜子就有一格放满了她收藏的图样。

金苍绣的最大特点是有立体感,不像普通的绣品是平面的,这种立体感缘于苍绣中的经典技法——垫凸绣。连毅静指着眼前那个绣好的龙头说,“你看这个立体的龙头,里面填充了棉花。”垫凸绣不仅需要刺绣技巧,还需要防止棉花团在堆砌的过程中造型出错;每个造型棉花团的用量也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在固定金葱线时还需注意排列整齐、紧密、结实;“最为关键的就是在固定好的棉花上绕金线,不仅下针要准,还要够力道。步骤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是很难做到的。”连毅静说,由于棉花塞得很紧,有时棉花里有杂质,下针重了扎伤手是常有的事。一针下一针上,久了经常会把手指头的皮弄掉。“刺绣这样的细活,心态需要非常平和,性子急的人是做不来的。”从事刺绣已经40年的连毅静说,手工金苍绣固然繁琐,但刺绣讲究的就是慢工出细活,这也是这门手艺最考验人的地方。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耗时耗力的金苍绣已逐渐被电脑刺绣取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机器刺绣,有一些传承者会选择机器与手工相结合,而连毅静却始终坚持传统纯手工缝制,尽力保留着老手艺原有的绣法与韵味。多年来,很多人都劝连毅静买台机器来做,但是她仍然坚持手工刺绣。“机器绣出来的金苍绣比较粗糙,只有手工的刺绣才会精致。”连毅静说,要学会金苍绣的功夫得花上好几年时间,已经很少有人能真正沉下心来学习了。

因为40年如一日地埋头刺绣,连毅静的身体变得一日不如一日,“视力和颈椎都不好,绣上一会儿就很难受,这几年也渐渐的不怎么接单了。”因为太辛苦,子女都不让连毅静继续做金苍绣,可是连毅静却放不下,身体好一点的时候就会到位于安海公园对面的工作室绣上一会,“这种纯手工的活费时间,还要懂技巧,收入又不高,没人愿意学了,我的孩子们都有各自的工作,等到我绣不动的时候,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纯手工的金苍绣呢。”连毅静一边绣着,一边呢喃道。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