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茜 秦越 陈巧玲
近段时间,福建晋江队先后斩获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BA”群众体育交流活动冠军。街巷间的阵阵欢呼,既是为荣誉喝彩,更是对乡村文明新风的集体共鸣。
从“村BA”拼搏到移风易俗变革,再到文明实践铺展,晋江正以多元实践绘就文明乡风新图景。
篮球为媒:
“村BA”激活乡村文明新活力
在晋江,篮球早已嵌入乡村生活。傍晚的村头球场,老人观赛闲聊、年轻人竞技、孩子模仿运球,曾经的牌桌酒桌渐被球场呐喊取代。
“以前饭后喝酒打牌,现在打球看比赛,身体好了,邻里矛盾也少了。”英林镇东埔村民吴老伯的话道出普遍心声。
晋江素有“篮球之乡”美誉,篮球运动普及超百年。目前全市有篮球场地1000多个,遍布各村居,每年民间篮球赛超1000场次,“几乎村村有篮球队,天天有篮球看”。2023年7—9月,福建省及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东南赛区比赛落户晋江。2024年11月,大地流彩·2024全国乡村篮球(村BA)文化展演活动在晋江举办。全民体育热潮重塑乡村精神面貌,将晋江人“爱拼敢赢”精神延伸至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晋江的乡村篮球赛事根植于传统之中,又倡导移风易俗、展现新时代新风貌。如英林镇东埔村“金榜杯”,是为了庆祝学子题名;新塘街道后库社区通过举办“移风易俗杯”篮球邀请赛,倡导健康、文明过节;东石萧下村连续多届“昭福圣公杯”拉近邻里距离;永和西坑篮球赛替代普渡日旧俗……赛事不仅增进村际交流与情感认同,更激发了文明新风尚。
赛事筹备中,群众共建热潮尽显文明温度:村民主动化身志愿者参与车辆引导、秩序维护,自发筹款捐物近百万元用于赛场修缮与赛事筹办,还在主街道、村口设主题广告牌,互助团结的文明乡风愈发浓郁。
破立并举:
移风易俗绘就乡村文明底色
聚焦“村BA”赛事全过程,晋江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引导,让健康、文明过节的理念随赛事热度深入人心,逐步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多年来,通过制度创新与典型引领,晋江大力推动闽南传统“普渡日”转型——用篮球赛替代喝酒打牌旧俗,引入多元元素将其变为“文体活动日”“志愿服务日”“慈善日”等,“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
近段时间,池店镇东山村旅菲华侨林琼珠借长孙十六岁生日捐善款,陈埭镇洋埭村乡贤林德深伉俪、福建恒安集团原常务副总裁张时跑借孙辈婚礼分别捐800万元、500万元,永和镇老人林时坤子女遵遗愿简办丧事捐120万元公益款……这些暖心案例悄然扭转风气,让“比排场、讲阔气”的旧观念逐渐淡化,“献爱心、做公益”的新追求成为主流。截至今年上半年,晋江市慈善总会累计募集民俗捐资达21.9亿元。
今年下半年,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晋江磁灶镇“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志愿服务项目入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此前,磁灶镇婚丧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陋习盛行,加重村民负担,阻碍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启动后,上千名志愿者通过入户宣传、文化植入,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
磁灶镇还创新举措强化成效:编排移风易俗主题小品、相声演出超80场,吸引8000多人次观看;开展新媒体知识竞赛,2万多人次参与;推出“红白事新风服务”,组建专业队伍指导简约办事;设立“文明积分卡”,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近年,磁灶镇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减少约60%,礼金数额降低48%。同时,评选“移风易俗示范家庭”,推动工作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晋江亦从全市层面持续发力,加强宣传教育与综合治理,整治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问题,开展殡葬移风易俗专项行动,依托各类阵地开展“移风易俗进万家”活动,实行动态监测通报制度,推动399个村(社区)修订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减轻群众经济与心理负担。
立体共建:
多维发力筑牢文明乡村根基
在“村BA”与移风易俗基础上,晋江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核心,通过环境整治、文化传承、志愿服务多维发力,构建乡风文明立体培育体系。今年,晋江磁灶大埔村、内坑镇砌坑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便是典型缩影。
人居环境蝶变为文明乡风筑牢根基。大埔村近年投入1200余万元推进“村容提升工程”,建成4处休闲公园、3个生态停车场、2个村级公园、5处街头小景,新增绿化5000多平方米,实现“出门见绿、移步见景”。这样的变化在晋江乡村随处可见:垃圾死角变口袋公园、闲置空地改健身广场,整洁村容潜移默化培育村民文明习惯。
文化传承为文明乡风铸魂。砌坑村深挖革命老区红色内涵,串联红色教育基地、非遗文创馆打造红色文化体验路线,推出校本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约1.2万人次。晋江各村居普遍组建南音社、舞龙队等文化社团,定期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不少村庄还设乡愁记忆馆,让村民在寻根中增强认同感,为文明注入文化底蕴。
志愿服务让文明乡风更有温度。晋江构建“阵地+队伍+活动”三位一体文明实践体系,所有村(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活动。如砌坑村组建网格管理、乡贤赋能、志愿服务3支队伍,“银发宣讲团”“巾帼志愿服务队”“长者食堂”等服务遍地开花,结合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有效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从“村BA”热血到婚丧新风,从整洁村容到温暖服务,晋江乡风文明正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跨越。全国“村BA”冠军或许是最亮眼的标签,但文明乡风建设的真正成效,更藏在村民舒展的笑容里、邻里间和睦的相处中,以及大家对文明风尚的自觉践行里——这些日常点滴,正让现代文明理念在晋江乡村深深扎根、持续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