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昆火 通讯员 许筠钰
英山虺水乌篮情,出江入海英林心。
英林很小,辖区仅29.8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七八万;英林很大,汇聚世界英林心,传递创新正能量;英林更“有文化”,两岸情、诗词韵、华侨魂、慈善心等多元文化在此兼容并蓄,历久弥新。
如今,英林镇已建成3个晋江市级图书馆分馆——藏于长存公园的晋江市图书馆英林分馆、落户企业的晋江市图书馆劲霸男装分馆、扎根英林心·心商店旁的24小时“JIN书房”;同时,1994年成立的晋江市南英诗词协会、2024年成立的“心听英林”读书社,以及去年以来常态化开展的乌篮圩文创园谜廊展猜活动和“一村一品”文化特色,共同构建起空间、社团、特色“三联动”模式。近年来,英林镇以该模式深耕基层文化沃土,绘就一幅硬件升级、活动提质、资源整合的文化惠民新画卷,促进文化服务真正融入群众生活,更让文化自信成为“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英林建设中最日常、最温暖的底色。
多元空间:让阅读触手可及
每逢周末、节假日,晋江市图书馆英林分馆就人头攒动。5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公共阅读区、绘本区、地方文化区等功能板块划分清晰,为读者打造沉浸式阅读场景。
周末,记者走进这座“公园里的图书馆”。在绘本区,英林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洪司晴、许可伊正专注翻阅《爱笑的狐狸》,一旁的家长也捧着书本静静品读。
“我特别喜欢长存公园的图书馆!”洪司晴的妈妈笑着说,公园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图书馆窗明几净、氛围舒适,不管是读书还是写作业,都格外惬意。周末,两家人常常相约来这里。
在公共阅读区,家住英林村、就读南侨中学初二年级的吴宇航、吴子轶兄弟俩正埋首书堆。“图书馆特别凉快,馆内环境好,馆外风景也迷人。”兄弟俩异口同声地说。
今年3月15日,晋江市图书馆英林分馆正式揭牌。该馆藏书近2万册,涵盖文学、少儿绘本、儿童文献、自然科学等类别,与晋江市图书馆及各分馆实现“通借通还”,每月不定期开展阅读推广主题活动。
这样的“精神粮仓”,英林不只一处。2023年12月对外运营的晋江市图书馆劲霸男装分馆,是晋江首个对外开放的企业图书馆,也是首个夜间开放的分馆——530多平方米的馆藏空间里,近1.7万册图书陪伴着上班族的夜晚时光。2018年创建的24小时“JIN书房”,则是书香与爱心的结合——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会以“免租金、免物业费、免水电费”的“三免”政策提供场地,21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藏书1.4万多册。此外,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英林中心小学、英林中学的校园图书馆,还搭建起家校共育桥梁,让阅读从校园延伸至家庭。
“从公园到企业,从日间到深夜,从校园到家园,书香浸润英林城镇肌理。”英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多元布局让书香渗透进英林人的日常生活,也让英林的文化传承与城镇更新同频共振。
社团聚力:让文脉代代相传
每周六下午,英林镇乌篮圩文创园谜廊下,总会聚集一群“解谜人”——有英林本地的学生、家长,也有周边乡镇的灯谜爱好者。
“台江梅花半开时(二字晋江伴手礼产品)”“埋伏左右一起拼(二字抗日电影)”……一条条以晋江文化、英林民俗为题材的原创谜面,吸引不少人驻足思索。
“截至目前,谜廊展猜已办了39期,每期设置50至100条原创谜面。”灯谜(晋江)代表性传承人、驻英林三欧村文化特派员、英林中学老师颜泽源介绍,灯谜短小精悍、涵盖百科知识。此外,“欧阳詹杯”英林镇第一届校园灯谜活动正在有序筹备,将进一步推动灯谜文化普及。
“猜灯谜要动脑子,特别有趣!”埭边小学六年级学生刘雅欣是学校灯谜社团成员,每到周末她都会来乌篮圩文创园“闯关”。在她看来,这种方式既能增长见识,又能锻炼思维,“每次绞尽脑汁猜对谜底时,我都非常开心。”
比灯谜展猜更悠长的是英林的诗词文化。南英诗词协会成立31年来,已出版125期《南英诗刊》,诗刊赠阅全国,如同年轮般记录小镇的文化变迁。协会每年开展春秋采风、中秋吟诵会,以及走进中小学传授诗词知识等活动,让诗词文化焕发活力。
此外,新生文化力量同样蓬勃。2024年成立的“心听英林”读书社常态化开展活动。在今年举办的“樱约英林·春阅芳华”特色活动中,打破传统阅读边界,把读书会搬进樱花林,让读者在自然美景中邂逅书香。
“图书馆‘生长’在公园里,是小镇最浪漫的文化叙事。”读书社副社长张百隐说,长存公园本身就是一本“活的乡贤文化书”,在这里开展阅读活动,是文化场景创新的生动实践。
“一村一品”:让文化赋能振兴
英林镇古称“乌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宋代安仁乡幼善里的历史沿革,到如今集“全国生态乡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全国泳装生产基地”“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镇”等荣誉称号于一身的现代化乡镇,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英林人的记忆与梦想。
今年6月,英林镇湖尾村举办剥海蛎技能大赛,不仅再续邻里相聚的温情,更展示了英林独特的渔村文化。“大家坐到一起剥海蛎,像回到年轻的时候。”70岁的洪淑迎笑着说,熟悉的场景让她倍感亲切。
行走在英林20个行政村,“一村一品”文化特色扑面而来:东埔的篮球文化、嘉排的排球文化、英林的乒乓球文化、高湖的泳装文化、湖尾的餐饮文化、沪厝垵的高甲戏文化、三欧的欧阳詹文化、谢厝街的五祖拳文化……这些文化品牌不仅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更让乡村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10月14日,晋江市“新晋讲·镇镇有声”英林专场活动上,4名宣讲人通过高甲戏、侨批、闽南语等载体,解锁闽南文化魅力。其中,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副主任、驻英林湖尾村文化特派员庄伟国分享了高甲戏传承故事:“我们要把剧团资源引进湖尾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非遗魅力,让文化礼堂真正‘活’起来。”
随着城镇现代化进程加快,英林的文化产业也在持续升级。今年,英林镇打造了英林大觉山废弃矿山片区新图景,为文体旅融合、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英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英林将持续挖掘多元文化资源、创新活动形式,让“书香英林”成为乡村振兴最持久的风貌,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