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玲玲 杨静雯
26日,晋江市“当好东道主 喜迎博创赛”主题活动启动。现场,青年企业家代表与博士人才代表共同登台宣读倡议,为即将启幕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以下简称“博创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博创赛如何推动“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落地、助力晋江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采访多位企业家、科学家,听他们结合实践与观察分享独到见解。
企业家:
以赛为桥 破解转型难题
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创新始终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即将到来的博创赛,为企业对接高端科研资源、加速转型发展搭建了重要桥梁。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许金泰,用“创新价值链闭环”概括“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的价值。他认为,科学家擅长“从0到1”的技术突破,依托深厚的理论基础攻克前沿技术难题;而企业家聚焦“从1到n”的价值转化,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与成熟的规模化生产经验,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作为青年企业家,我们应秉持开放心态,主动拥抱这一融合机制,打通技术成果走向商业价值的关键链路。”许金泰说。
三斯达鞋纺园总经理丁志猛坦言,实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与材料创新,而单靠企业自身力量往往难以实现突破。“我们迫切希望借助博创赛平台,与博士、教授等专业人才沟通交流,获取前沿技术思路,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优安纳伞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翔鹏表示,当前市场对产品创新的要求持续提升,企业转型亟须清晰的方向指引。晋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行“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恰好为企业指明了转型路径。“科学家的研发平台能将更多创新成果与产业深度绑定,企业则可为这些成果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让创新产品真正有用武之地。这正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最佳实践。”
科学家:
借赛搭台 加速成果转化
对科研人员与科创机构而言,博创赛不仅是展示科研实力的舞台,更是链接产业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的“纽带”。推动“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让产学研用从“纸上谈兵”走向“实战合作”。
晋江同威科创基地负责人玄甲国以“最早响应者”与“首批受益者”的双重身份,印证了“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的实践价值。他认为,这一机制既为企业家找到了对接高校资源的有效途径,也为科学家搭建了链接地方产业的渠道,是“真正有利于晋江发展的正确决策”。目前,该基地已与晋江制鞋、卫品、食品等领域企业加强合作链接,且在鞋业领域率先结出硕果——成功研发出一款具有特色的科技产品。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戴厚德,正带领团队全力备战博创赛。在他看来,推动“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工作机制本质上是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这一机制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产业界对接,将实验室里的技术真正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既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成长创造条件。”
晋江高科技园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后曾少甫表示,博创赛对晋江企业的意义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破瓶颈”,引入博士后团队前沿成果,助力鞋服、食品等传统产业破解工艺升级、绿色转型难题;二是“引人才”,以赛事为媒形成“以赛引才”机制,填补晋江企业高端研发人才缺口;三是“建生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启动仪式上的共同倡议到企业家们的热切期待,再到科学家们的积极响应,即将在晋江举办的博创赛正成为“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的生动实践。这场赛事将为晋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