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9月21日下午,晋江东石镇侨声中学教职工活动中心内,琵琶声悠扬,吟唱声婉转,81岁的蔡子芳正一字一句地教百草园诗联社的学员们用闽南语吟唱古诗《春日》。原来,这是侨声中学百草园诗联社的闽南语吟唱传习课程,因为是新学期开展的第一节课,学校特意请来了百草园诗联社的创社老师蔡子芳为学生指导。
半生与诗词相伴
“我叫蔡子芳,是东石龙江吟社第八届、第九届的会长。”谈及自己与诗词的渊源,蔡子芳的眼神里满是光亮,“我爱好诗词,大概是从40岁那时开始的。”
回溯与诗词的缘分,蔡子芳笑着说起往事:“那时候我的工厂和龙江吟社相邻,吟社的老师经常会来厂里走动,一来二去就熟悉了。在老师们的带动下,我就对诗词越来越感兴趣。后来就跟着老师们学,老师们都很认真地教我怎么写诗,从平仄对仗到意境营造,一点点把我领进了门。”虽然后来因外出做生意离开东石,但蔡子芳对诗词的热爱从未中断,“无论是在东北还是国外,我都经常写诗词寄回龙江吟社发表,和诗友们交流。”
60岁时,蔡子芳回到东石,继续与诗词为伴,先后担任龙江吟社秘书长、会长等职。从最初单纯的诗词爱好者,到深耕诗联、国学领域“行家”,蔡子芳的身份在岁月中不断丰富:泉州楹联学会顾问、福建省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因为深爱诗词文化,蔡子芳还以笔为耕,为诗词文化留存了许多珍贵资料。“我主编《龙江吟》十几年,从75期编到现在115期了,接下来计划改版,把报纸的形式改成书刊的形式,更好地传播诗词文化。”谈及编刊的经历,他满是感慨,后来他又陆续编写了《龙江吟拾遗》《泉南丧葬文化》两本书,“《泉南丧葬文化》里也藏着不少与诗词相关的内容,很多传统仪式中的祝祷、悼词,都带着诗词的韵律,把这些记录下来,也是在留住本土文化的根。”
不仅如此,蔡子芳还承担起《泉州老园丁诗刊》的主编工作,每年一本,已连续编了十多年。
让非遗“活”在校园里
2024年,蔡子芳被认定为晋江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晋江闽南语吟唱”代表性传承人,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坚守的最好肯定。
自2012年开始,蔡子芳联合龙江吟社的诗友们推动“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覆盖多所中小学,他本人也成了校园里最忙碌的“银发讲师”。最忙的时候,每天都有课,每周一到周五,他的身影都会出现在侨声中学、潘径实验小学、东石中心小学、安海成功中心小学、东石金山小学五所学校的课堂上。
诗词解读、楹联创作、闽南语吟唱…… 每一门课的背后,都是他花费数小时翻找资料、逐字核对的心血。“孩子们跟着我学,是信任我。每个字的声音、解释都要保证准确,不能误了孩子。”翻开他的备课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闽南语发音标注和诗词注解,这份严谨,源自对诗词文化的敬畏,更源自对传承使命的坚守。
“2012年去侨声中学教诗词,一教就停不下来了。”蔡子芳坦言,在校园里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让他更懂传承的意义,“闽南语吟唱,是用乡音架起的桥梁,能让年轻人更懂古诗词的韵律美。要让诗词走进孩子心里,光靠课堂上念几句、讲几句还不够,得让他们‘动起来’,自己去感受、去创造。”
不久前,侨声中学联合晋江诗词学会、东石镇龙江吟社举办了古诗词闽南语吟诵研习活动。活动中,蔡子芳和其他授课老师一起,将文学讲座与实地研学结合,设置基础闽南语教学、古诗词诵读、诗联习作三大板块,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扎实掌握了闽南语基础知识,更真切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在诗联习作环节积极尝试诗词创作,完成了从“听”到“做”的全面文化体验。
如今,即便到了耄耋之年,蔡子芳依旧牵挂着校园里的课堂,“我这学期继续到东石中心小学讲授闽南语吟唱和楹联,只要学校需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为文化传承留住“根脉”
传承路上,蔡子芳不仅是“编写者”“教书人”,更是“寻路人”。近年来,在蔡子芳的推动下,东石龙江吟社连续举办了三届“海峡两岸闽南语诗词吟唱会”。6月8日,泉州市老园丁诗社年度首期诗词创作研讨会上,作为高级顾问的他,以“书山探索 学海求知——诗词创作的几点心得体会”为题,为50余名诗社成员、文化爱好者分享经验。
蔡子芳深知,闽南语吟唱的生命力,离不开对传统曲谱、典籍的挖掘与保护。在一次与台湾诗友的交流中,他偶然得知台北诗词学会理事长李宏健藏有古版《碎金词谱》——这部由清代谢元淮编订的典籍,收录了558首唐宋词调乐谱,部分抄录自《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用工尺谱记录,涵盖南引、南正曲、北双曲等多种音乐形式,是研究中国古诗词歌曲与音乐史的“活化石”。
“当时一听就很激动!这么珍贵的资料,要是能带回晋江,就能让更多人知道闽南语吟唱的根在哪儿。”蔡子芳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依旧难掩激动。为了将这部典籍引入晋江,他和诗友蔡庆芽多次往返台北向李宏健“求借”。“我跟他说,这是为了让更多人研究、学习,让这份文化遗产能传下去。”最终,他的诚意打动了对方,成功将《碎金词谱》借出,交由晋江文化馆复印保存。
如今,81岁的蔡子芳依旧奔波在传承路上,课堂上的板书依旧工整,吟唱时的声调依旧清亮。“毕竟年龄大了,要注意培养下一代,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接过接力棒,把闽南语吟唱、诗词文化一直传下去。”他坦言,虽然岁月不饶人,但对文化的热情从未减退,“虽然已经是80多岁了,但是还是很热爱中华文化,尤其是诗词创作,也很想继续去学校教授学生,对于传承诗词文化感到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