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舟萍 施蓉蓉 陈巧玲
革命老区名片:晋江市罗山街道梧桐社区,曾名梧垵节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活跃着地下游击分队,在中共地下党上竹支部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斗争,1986年获“老区革命基点村”称号。如今,社区留存诸多革命遗迹,红色基因深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梧桐人奋勇前行。
烽火岁月: 梧桐大地的红色记忆
在闽南侨乡晋江罗山街道梧桐社区路口,矗立着一方朴素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晋江市罗山镇革命老区基点村梧垵节”几个大字。这里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上竹支部的红色堡垒。
很多人看到上竹党支部的时候,不免有疑惑:为什么叫“上竹”?
时间拉回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中共灵山区委在晋江大同青阳片区秘密成立上竹支部,代号取自驻地梧垵節中“節”繁体字上部的“竹字头”,所以称为“上竹”。后来,上竹支部和樟井支部合并,仍称上竹支部,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领导福埔、小沿塘、罗裳、缺塘、高霞、许坑、樟井等周边14个村落革命斗争的核心。
当年,支部书记陈枝拼带领副书记姚望谨和游击分队,在白色恐怖中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组织群众抗丁抗税、焚烧大同镇公所、破坏敌军交通线……最激烈的是在1949年5月塔头万人反清乡行动中,游击队员在鹰井山下与国民党交通警激战两天一夜,并焚烧内塘桥切断敌军退路;同年7月的晋东南反清乡战役中,他们又埋伏后洋桥,阻击外援之敌。这些行动有力配合了南下解放军的战略推进。
此时,海外的梧桐人亦心系家国。其中,陈孙雕、陈孙楼等旅外乡贤虽身居异国,却心系故土解放事业。三年间,他们倾囊相助,不仅捐款购粮,更冒险筹措枪支弹药。1949年夏,当解放军挺进闽南时,菲律宾的华侨紧急捐献大批钱粮,解决了南下部队的军需之急。这种“党有号召、侨有行动”的赤诚,映射出海外游子对新中国诞生的热切期盼。
薪火传承:
红色基因与侨乡文化共守护
为了让这段历史永载史册,梧桐人在原中共地下党上竹支部的旧址上建设了“中共地下党上竹支部革命斗争纪念室”,这也是罗山首个党史纪念室。
纪念室以“中共地下党上竹支部及其所属的游击队分队在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为党为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英勇贡献”为背景,把陈枝拼等老战士的离休证、游击队的煤油灯、华侨捐赠的汇票存根等都搬入其中,不仅无声诉说着信仰的力量,也让年轻一代在追寻先辈足迹中了解老一辈地下党员“砍头只当风吹帽”的铮铮铁骨,也读懂“为什么华侨甘愿毁家纾难”“为什么百姓冒死掩护地下党”的初心答案。
“这样的红色基因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应该薪火相传,也值得更多人学习。”2017年纪念室开馆时,当时已89岁的上竹支部成员陈挺燕非常激动和开心。在听说社区有意建设纪念室时,他不仅回忆和口述了当年的经历,还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比对。
该纪念室开放后,吸引了不少单位、社团前来参观,让红色精神在这片热土被铭记、永传承。
党史纪念室留住红色印记,古厝保留乡愁记忆。梧桐社区常住人口仅1500人,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却超2000人。
20世纪初到中期,梧桐不少乡贤衣锦还乡,他们建大厝、修宗祠、造洋楼,目前社区保留有各具特色的西式洋楼、番仔楼、闽南大厝等超20栋,承载着华侨下南洋的奋斗历史,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但这些大厝由于闲置加上年久失修,不少已经坍塌、破损。为了让海外游子回乡的时候更有归属感,也为了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2023年起,社区启动保护性修缮工程,首批对8栋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进行修复。在“修旧如旧”原则指导下,这些老建筑既保留了原有的闽南特色风貌,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功能。
“我们的初步规划是将有的变身为侨乡记忆馆,通过实物、影像生动展现华侨的奋斗历程;有的改造为文创空间,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还有的成为特色民宿,让游客深度体验侨乡文化。”梧桐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华伟表示,这种创新保护模式,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激活了发展动能。
据悉,目前,美隆楼已经完成保护性修缮工作,远在香港的老房后人也表示无偿借给社区进行开发使用。
与此同时,梧桐社区正将红色资源与侨乡文化结合,规划“上竹支部旧址”红色旅游线路等,让年轻一代了解先辈的奋斗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传承下南洋先辈拼搏奋斗、爱国爱乡的精神。
蝶变升级:
乡村振兴绘就宜居新图景
近年来,梧桐社区正悄然奏响一曲融合现代活力与侨乡深情的乡村振兴乐章。
2021年,晋江市领导到梧桐老区基点村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东风路、兴达路“白改黑”、上竹支部革命斗争展示室提升等项目建设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老区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各有关部门也给予配套资金扶持。
2022年,梧桐社区创新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搭建起“社区+侨胞+乡贤”的协同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成为汇聚侨智侨资的“强磁场”,更让分散的爱心力量形成合力。旅菲侨亲陈天从、陈炳清各自慷慨捐赠500万元支持家乡建设,而这样的善举在梧桐并非个例,促进会成立以来,已累计募集各类资金超2000万元,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4年,社区启动“墨彩畅行”工程,对福兴路、东风路、兴达路等主要通道及内部小路实施“白改黑”改造,目前所有道路已完成升级,长度约2公里。此外,社区还推动“安畅守护”工程,针对东风路实施安全防护和路灯提亮。
基础配套不断升级,教育资源也不断优化。梧桐幼儿园的前身是罗山街道梧桐小学。该校始建于1962年,由海内外梧桐人捐资创办,初名罗山乡第六小学,1984年更名为梧桐小学。2021年,罗山街道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改善社区幼儿上学条件,停办梧桐小学,并计划将其改建为公办幼儿园。
经全面改造,原本设施陈旧的校舍升级为拥有现代化教学楼、宽敞活动场地及先进教学设备的罗山梧桐幼儿园,并于2024年开园,成为幼儿快乐成长的乐园。
此外,2024年,社区乡村振兴促进会联合海内外乡贤等热心人士设立“圆梦大学”奖学金,为社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温暖动力。今年,梧桐社区乡村振兴促进会2025年度金秋奖学活动,对11名分别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优秀学子进行表彰。如今,尊师重教的风尚在侨乡梧桐蔚然成风。
在人居环境提升方面,梧桐社区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硬化道路、完善管网、整治环境、绿化美化,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今天的梧桐社区,既有现代社区的便利整洁,又保留着传统村落的温情韵味,现代生活与传统村落韵味和谐共生,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的动人图景。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社区路口纪念碑上那抹永不褪色的红字,是先辈以热血与赤诚写就的历史;历经沧桑的古建筑,是跨越时空的侨乡故事;乡村振兴之路,是未来发展的动能。相信在晋江这片热土上,梧桐社区将继续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谱写出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