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NFC支付诈骗频发

揭秘新型套路

“手机轻轻一贴,卡里钱就没了!”近年来,基于NFC技术的便捷支付方式快速普及,不法分子借机升级犯罪手段,利用公众对新兴技术的认知盲区实施诈骗,如何预防此类套路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屏幕共享成盗刷“帮凶”

“您名下有未注销的校园贷额度,需立即处理否则影响征信。”今年8月,市民王女士接到自称“银联客服”的电话,在对方诱导下下载了“银联会议”App并开启屏幕共享。当她根据提示将工资卡贴近手机NFC感应区时,卡内资金瞬间被转走。

据悉,此类骗局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话术精准,犯罪分子掌握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等部分信息,以“影响征信”“账户冻结”等话术制造恐慌;二是工具伪装,仿冒软件名称与官方高度相似,界面甚至包含虚假客服工号、400电话等“认证信息”;三是技术叠加,通过屏幕共享获取支付密码,同步利用NFC功能实现“远程贴卡”盗刷。

安全提示▲拒接任何要求“共享屏幕”“远程协助”的可疑电话,谨防手机界面跳转和信息截获风险;切勿从短信链接、社交群组等非官方途径下载声称支持NFC功能的软件,确需使用时务必通过官方正规应用商店,仔细阅读应用权限说明,避免授予不必要的敏感权限;银行卡绑卡验证环节如若遇到异常贴靠指令(如非本人主动发起支付操作却收到“靠近感应区”提示),应立即终止操作并拨打官方客服热线咨询。

阻断隐蔽式信息窃取

当前,不法分子常将改装NFC读卡器伪装为公共设施(如共享充电宝、广告展板)、赠品礼盒甚至植入伪造的“优惠活动终端”。当手机靠近此类设备且处于未锁屏状态时,设备将会自动读取消费者手机中的NFC支付信息,叠加“小额免密支付”漏洞后,消费者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盗取资金。

安全提示▲非必要场景下及时关闭手机NFC功能;出入人员混杂区域时,避免将手机随意放置于桌面、口袋边缘等易被接近的位置,防止恶意设备近距离探测;关闭“小额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复杂支付密码,开启账户交易提醒功能,实时关注资金变动情况,若发现异常交易,立即联系金融机构冻结账户,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审慎参与线下活动

部分诈骗团伙打着“免费开通数字门禁”“NFC充值返利”旗号,在线下引流过程中要求用户扫描二维码或直接触碰设备录入身份信息。此类行为可能导致支付账号、通讯录等隐私数据外泄,被用于精准诈骗或恶意扣费。

安全提示▲拒绝一切非权威机构组织的“零门槛NFC福利活动”,尤其对要求提供身份证照片、动态验证码的操作保持警觉;物业门禁卡、交通卡等虚拟化迁移需求,应通过银行网点、政府指定服务平台等正规渠道办理,禁止使用私人设备或来路不明的自助终端读写卡片;遭遇疑似侵权事件时,应第一时间保留通话录音、短信记录、转账截图等证据,拨打反诈热线96110寻求帮助。

面对手机NFC支付新型诈骗手段,消费者需时刻保持警惕,学习掌握账户防护知识,共同筑牢支付安全屏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