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汗水混合海水流进眼里,阵阵刺痛……

——本报记者体验海上养殖工的日常

本报记者在渔排上体验喂食。

本报记者采访养殖户吴峥嵘。

本报记者 许金植 丘天

上午9时,晋江金井镇围头村陆岛码头。近35℃的高温下,海风带着咸湿的灼热感。

快艇划开平静的海面,载着本报记者向蔚蓝深处驶去。约3海里的航程用了差不多10分钟,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洒,皮肤迅速感受到强烈的炙烤。当接近海上养殖区时,一片漂浮的“陆地”逐渐清晰——那是围头村约7000亩的“海上牧场”,由成千上万个渔排连绵而成,养殖着鲍鱼、石斑鱼、鲈鱼、海蛎、海带等水产品。

快艇靠泊在养殖户吴峥嵘的渔排边上。踏上由木板和浮筒拼接的“地面”,脚下不时传来轻微的晃动感。从业十多年,皮肤黝黑发亮的吴峥嵘正拖着一筐沉甸甸的冰冻饲料鱼,蹲在网箱边缘喂食。

吴峥嵘不停地挥舞着手臂,饲料如雨点般均匀地撒向水面。刹那间,平静的海面沸腾起来,成群的鱼儿争先恐后地游到水面争抢食物,海水中发出“哗啦啦”的声响。

随后,本报记者加入了投喂行列,经过亲身体验,才明白到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的不易:脚下渔排轻微的晃动时刻考验着平衡,持续地挥臂让人很快就感到手臂酸胀;汗水混合着偶尔溅起的咸涩海水不断流进眼里,带来阵阵刺痛……不过10分钟,记者的衣衫已完全湿透,紧贴在身上。

记者在与吴峥嵘的交谈中得知,他每天的工作除了最重要的喂食以外,还须在喂食的间歇仔细巡查网衣牢不牢?鱼儿的状态好不好?一个小小的破洞,可能意味着价值不菲的鱼群逃逸或天敌入侵。而通过观察鱼群游动的姿态、抢食的积极性,就可以判断鱼的状态好不好,是否有生病的情况。

“这么热的天气,对我们算是‘家常便饭’。”当记者问起酷暑下是否有避暑妙招, 吴峥嵘摆摆手,“鱼可不管天热天冷,到点就得吃。干我们这行,风雨无阻,天天都得来。你再看这渔排上,哪里有遮阳的地方?”

谈及艰辛,吴峥嵘坦言,烈日暴晒和寒风刺骨算是“必修课”,时间长了,也已习惯;而台风才是养殖户最大的挑战,“每次台风影响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加固渔排,接着就只能撤离上岸了。”吴峥嵘说,他们最怕的就是网破鱼跑,或者整个排架受损,“这样,一年的辛苦可能就泡汤了。”

结束体验后,记者坐上快艇驶离这片繁忙的“海上牧场”。回望那片在波光中起伏的渔排群,记者不禁感慨,正是无数个像吴峥嵘一样平凡而坚韧的身影,日复一日地穿梭于烈日与灼浪之间,在摇晃的渔排上重复着喂食、巡查、守护的动作,才能让一口口鲜美的海味被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他们的身影,是这片蔚蓝里最动人的风景,也是海洋赋予人类勤劳与坚韧的生动注脚。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