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企业家+科学家” 融合之力点亮创新之光

评论

华清电子氮化铝陶瓷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 本报记者 董严军

刘莹莹 柯国笠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署名文章,强调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现实而深刻的命题再一次摆在正处于转型关键时刻的中国经济面前:如何让实验室的微观突破转化为产业界的宏观动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何在?

“企业家+科学家”。在刚刚落幕的“创新发展‘晋江经验’·赋能生命健康”——院士专家、企业家齐聚泉厦金生命健康硅谷活动中,在这片民营经济热土近年来的创新实践中,晋江给出这样的答案。

当企业家与科学家成功牵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相生同频共振之时,带来的绝不是简单的个体相加,而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基因重组,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引擎,更是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的必由之路。

破解:

打破壁垒的协同之道

安踏联合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和专家牵头成立“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围绕“安踏膜”“无电池智能发光纤维”等前沿技术协同攻关,将“单一校企合作”升级为“全产业链创新生态”;华清电子与中国科学院专家合作突破氮化铝陶瓷材料技术……这种从“点对点合作”到“网络式协同”的跨越,正是晋江力推的“企业家+科学家”模式从“融合”到“共生”的进化逻辑。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上,创新生态正在发生深刻重构。一方面,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与突破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迅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跃升”,传统要素红利逐渐消退,“卡脖子”技术瓶颈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带给企业的直接观感越来越强烈,科技一定程度上成为市场竞争中最关键的因素。

因此,企业家需要与科学家结成更为紧密的同盟乃至向后者发送“订单式”科技创新任务,才能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竞争中制胜。安踏、华清电子等企业的实践证明,这不仅是技术转化的成功,更印证了“科学家的原创突破需要企业家的市场嗅觉导航,企业家的产业野心需要科学家的技术突破赋能”这一规律在关键领域尤为显著。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战略领域,单个创新主体的力量已难以应对全球竞争,“两张皮”的破解之道,正在于构建“创新共同体”。

同威电子加速器应用示范产业化项目的落地,同样印证了这一逻辑。该项目由北京同威志达联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推进,科学家团队提供电子束辐照核心技术,企业家群体负责资金投入与运营落地,开创了“技术研发—产业落地”的协同新路径。这种“科学家出技术+企业家建生态”的协同,让辐照技术成为赋能晋江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引擎”。

实证:

落地生根的机制支撑

晋江市以“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政策体系,为“企业家+科学家”模式搭建制度容器,在三个维度进行了突破性探索:

平台化支撑让创新有了“聚合器”。东华-安踏联合创新研究院推动12项运动材料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其中,“斐乐柔心纱”实现年销量超500万件,印证了平台对“技术—产业”精准对接的支撑作用。

市场化机制让价值有了“计量器”。晋江产业基金、“科技贷”等金融产品的创新,解决了“点菜的不吃饭,吃饭的不买单”的痛点,成功实现“技术研发—产业投资—场景落地”的闭环,让技术转化不再依赖单一主体。

生态化培育让成长有了“孵化器”。从规上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到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晋江通过系列政策,让企业成为创新“出题人”。当规上企业“三个覆盖”(覆盖研发活动、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工程推动企业与科学家的合作常态化后,我们看到的是企业不再是创新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科学家平等对话的协同者。

护航:

生态共育的长远之力

站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高度审视,“企业家+科学家”模式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转化。在晋江提出的未来产业布局中,核能应用、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前瞻性探索,需要更深度的“知产融合”:科学家负责“从0到1”的突破,企业家主导“从1到N”的跨越,政府搭建“从N到∞”的生态。这种协同在三个层面展现出深远意义:

对企业而言,是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跃迁。通过“企业家+科学家”模式,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价值升级,实现从“技术跟跑”到“标准领跑”的跃迁。

对区域而言,是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的升级。泉厦金生命健康硅谷的规划中,生物医药企业、临床研究机构、金融投资机构形成有机生态,这种“科学家研发+企业家转化+资本催化”的三角架构,正在成为区域竞争新的核心优势,更印证了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的赋能。

合肥离岸创新中心与深圳、武汉、西安等“飞地”形成的“六地联动”矩阵,更让这种升级突破了地域边界。各“飞地”精准对接区域创新资源,通过“异地孵化+本土产业化”的闭环,累计为晋江导入210个科创项目、28名博士及7个落地产业化项目。这种“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开放生态,让晋江的“创新集群”不再局限于本土,而是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网络,为“企业家+科学家”模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协同舞台。

从“晋江经验”到“中国方案”,“企业家+科学家”的融合创新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当实验室的灯光与生产线的星光交相辉映、学术论文的公式转化为产品说明书的参数时,我们终将读懂:创新的密码,既藏在科学家的精密计算里,也写在企业家的市场蓝图中。

这种跨越边界的协同,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有了可复制的县域样本——这正是破解“实验室到生产线”转化难题的晋江答案,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