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b版:本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青春与乡土双向奔赴

深沪探索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本报讯 (记者 施蓉蓉 通讯员 蔡小莉) 近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三创书院“青春助力 沪名远扬”社会实践团深入晋江深沪镇多个特色村(社区)开展密集调研与创意实践。作为深沪镇与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三创书院的校地共建项目,活动以“青春文旅体验官”为核心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记者从深沪镇获悉,深沪镇团委与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三创书院签署《实践共建协议》,9个试点村(社区)与结对大学生签署“青春文旅体验官”合作协议。此次,由深沪镇网格员组成的“青春文旅推荐官”和实践团成员组成的“青春文旅体验官”共同组成实践队,系统采集深沪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特色美食及新兴潜力点等翔实数据,并与相应村(社区)紧密合作,形成具有前瞻性的文旅方案。该方案着重从服务模式优化与主题场景构建两方面寻求突破。

在服务模式优化方面,实践队深入探索“三级网格联动、多元主体协同”的“网格+文旅”融合模式,通过机制创新让治理效能与文旅服务深度耦合,积极挖掘新兴资源价值。该模式以“镇网格办—党群服务中心—二级网格站”三级体系为骨架,深度嵌入治理末梢,将网格站的枢纽功能转化为文旅服务的落地载体,形成“治理下沉、服务上浮”的特色路径。

实践队还对辖区内非遗、老字号餐馆、网红打卡点等进行“地毯式”信息采集,充分发挥网格站作为“旅游集散中心”的枢纽作用,将文旅导览、文化传播与便民服务深度融入村(社区)网格治理体系,打造集景点讲解、美食推广、文化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节点。

在此过程中,深沪镇持续释放网格与网格站协同效能,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以网格站为信息交互枢纽,归集辖区美食资源与特色场景,实时更新美食打卡点及文旅地图;同时,高效传导游客反馈与市场需求,赋能文旅服务品质迭代升级。

在主题场景构建方面,“青春文旅体验官”整合运伙村红色基因、坑边村侨乡底蕴、后山社区海港风情等特色资源,精心策划“红色古韵·田园新章”“侨情探秘·山海交响”等精品线路,实现红色教育、侨史探寻、生态观光与美食体验的深度融合,构建多维沉浸式文化场景。

同时,深沪镇积极挖掘新兴资源价值,如捕捉后山社区大型搁浅船只的网红潜力、灯塔修缮后的地标文化价值、璧霞归舟的诗意意象,结合社区彩绘墙、体育文化元素(如亚运冠军、红星球场)及文创馆资源,规划特色打卡点与互动体验项目,有效丰富文旅产品层次结构;同步系统整理深沪壶仔饭、拳头母等地道美食,推动“深沪味道”美食地图与地域品牌建设,显著提升美食文化的传播力与市场吸引力,形成“以食促旅”消费新链条。

深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青春智慧与深沪发展需求的深度碰撞,不仅为深沪镇文旅产业提供了翔实数据与活力方案,更探索出一条以青春视角挖底蕴、以创新实践激活力、以跨界融合提品质的振兴路径。而校地共建的深度融合,通过“实践育人+在地赋能”的人才工作新路径,为这份探索提供可持续支撑——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三创书院以深沪镇为鲜活课堂,增强师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出懂文化、通产业的青年文旅人才;深沪镇则借助高校智力资源,培育本土文旅骨干,让“青春文旅推荐官”掌握实用本领,为基层人才队伍注入新鲜活力。这种双向赋能形成人才共育、资源互补的良性循环,既为深沪镇文旅发展人才,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土壤,实现校地协同发展。

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让搁浅船只扬起新的故事,让侨乡古厝飘出年轻笑语,让“深沪文旅”在新时代焕发更鲜活的光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