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理财市场迎来一大创新——招银理财推出首款浮动管理费率理财产品,将管理费与产品业绩直接挂钩,打破了传统固定费率“旱涝保收”的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引发业内关注,也让晋江投资者们议论纷纷:这种“赚多赚少都和管理人利益绑定”的新模式,到底值不值得尝试?
开售首日即售罄
记者了解到,这款名为“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68期”的理财产品,由招银理财发售。其最大亮点在于“固定+浮动”的分档费率模式:每年固定管理费率仅0.25%,远低于同系列产品0.4%~0.6%的常规费率;在此基础上,管理费还会根据产品业绩分档计提——业绩越好,管理人能拿到的浮动费率越高;若业绩不达标,则投资者无需支付额外费用。
从产品本身来看,它属于中风险(R3)含权类理财,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0%~40%,封闭期为3年。尽管有一定风险且封闭期较长,但产品开售首日就在招商银行App上宣告售罄,市场反响热烈。
打破“旱涝保收”格局
为什么浮动费率会成为行业创新的方向?对比传统模式,其优势显而易见。
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多采用固定费率,无论产品盈利还是亏损,投资者都要按固定比例支付管理费。“这种感觉就像雇人投资,不管赚不赚钱,佣金照付,心里肯定不舒服。”晋江市民陈先生从事服装生意多年,有丰富的理财经验,他坦言这种模式缺乏激励。
而浮动费率模式则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市场表现不佳时,投资者仅需支付较低的固定费率,减轻成本负担;产品业绩出色时,管理人虽能获得更高报酬,但投资者收益已同步增长,形成双赢。
“对理财公司来说,这也是从规模导向转向业绩导向的信号。”晋江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陈女士分析,过去理财公司利润主要靠管理规模,可能忽视收益质量,而现在费率与业绩挂钩,倒逼管理人更专注于提升投资回报,“这对投资者来说是好事”。
招银理财相关人士也表示,推出这类产品是希望通过机制创新绑定双方利益,向投资者传达信心。同时,随着新经济、新消费趋势显现,以及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今年权益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也为这类含权产品提供了土壤。
行业生态正在重塑
事实上,“浮动费率”在金融领域并非首次出现。在基金市场,这一模式已先行探索并取得积极反响。
今年5月,首批26只创新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产品启动募集,截至6月末总规模超226亿元,募集情况显著优于同期主动权益基金;7月4日,第二批11只相关基金已进入申报流程。
“基金和银行理财相继试水浮动费率,本质上是一样的逻辑——让管理人与投资者站在同一立场。”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从“固定费率为主”到“浮动费率破冰”,看似简单的调整背后,是金融行业生态的重塑。对晋江投资者而言,这类产品提供了新选择,但仍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挑选,综合考虑产品投资方向、封闭期等因素。随着更多机构加入创新,未来或许会有更贴合本地投资者需求的浮动费率产品出现。
这些费用你都了解吗?
挑选银行理财产品时,费率是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不止管理费一项,还包括销售服务费、托管费、认购费、赎回费等,了解清楚才能投资不迷糊。
销售服务费是理财机构在销售环节产生的费用,用于覆盖销售渠道成本,像人力、场地等支出。它采用固定费率,按产品净值一定比例每日计提,只要持有产品就会产生。
托管费是托管银行为保管理财资金、办理清算交割等服务收取的费用。因有保障资金安全的作用,所以必不可少。其费率通常较低,在0.01%~ 0.2%之间,大型银行因规模大、运营成本低,费率往往更低。
固定管理费是理财机构管理产品收取的报酬,同样按产品净值一定比例每日计提。管理能力越强、运营效率越高的机构,费率可能越有优势。
超额管理费是产品收益超过业绩比较基准时,理财机构按超额收益一定比例收取的费用,计提比例在10%~100%,具体看产品条款。
认购费、申购费和赎回费分别对应募集期预约购买、开放期购买和赎回时的手续费。这些费用与购买金额相关,一般购买金额越大,费率越低。
银行理财产品费率复杂,不同费用在产品运作不同阶段发挥作用。投资者挑选产品时,务必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各项费率收取标准和方式,综合考虑费率对实际收益的影响,这样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