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晋江陈奎珍 45载南音情

晚晴人物

7月24日下午,晋江陈埭和木文化中心二楼南音社里,曲韵悠扬、莺声婉转,来自香港及晋江的几个弦友正在合作南音经典作品《出画堂》,演唱者正是泉州市非遗南音代表性传承人陈奎珍。

陈奎珍是安海人,13岁考入晋江木偶剧团,因为天性聪慧、声音清纯甜美,深得南音名师苏统谋的器重。于是,在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奎珍开始学习南音,从此与南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师教导,加上天赋与勤奋,陈奎珍在南音演唱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各级奖项;2013年9月入选泉州市非遗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并先后发行了多个南音专辑音像作品,演出足迹遍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步入晚年,陈奎珍将重心放在了南音教学、传承和交流上。

师从名师 潜心学习钻研

“我16岁开始跟苏老师学习南音,我们在一个剧团里面,那时学习条件很艰苦,每天起床就开始学,一天最少要学8个小时。”回忆起过往,陈奎珍觉得自己很幸运,“一进剧团就跟着木偶名师李伯芬老师学习木偶戏,后来跟随苏统谋老师学习南音。木偶和南音艺术相通,都是闽南传统艺术的瑰宝。跟随两位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用心地传授技艺,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苏老师会先教我们念词,光是念词就要念一两天,一首曲那么长一定要记住词。词记住了老师就开始教怎么唱,南音是口口相传的,老师唱一句我们跟着唱一句。”陈奎珍秉持恩师的教导严格要求自己,深研专业技艺,“唱很难,乐器也很难。南音可以很容易入手,但是你要学到那个高度,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陈奎珍表示,南音入门容易,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却不容易。“除了学习时间外,其他业余时间,哪怕是在做饭、拖地、洗衣服的时候,嘴里都没有停下唱腔的练习,满脑子都是唱词。”陈奎珍说,当时只要学生学会了一首曲子,苏老师就会领着她们到各乡镇的南音社去交流,既巩固她们所学的内容,又锻炼了她们上台的经验。

“18岁,老师就带我们去参加比赛,在不断的比赛和交流中去提高自己。”陈奎珍说得益于老师的教导,自己在南音演唱的道路上才越来越好。这些年来,陈奎珍先后荣获1984年福建省“武夷之春”音乐节演唱奖最高奖;1999年晋江市第二届南音新秀大奖赛金奖;2000年泉州市国际南音邀请赛优秀演唱奖(最高奖)等荣誉。2013年9月,她入选泉州市非遗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先后发行:《莲后轻移·陈奎珍南音演唱专辑》《陈奎珍南音专辑》,参与录制《弦管过支套曲选集》等音像制品。

致力传播南音文化

在40多年的南音从艺之路上,陈奎珍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到我国港澳台地区和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参加南音文化演出交流活动了,“南音是许多闽南华侨心中抹不掉的乡音,每次出去演出,都会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陈奎珍说,每一回外出交流时能够用南音与旅外侨亲共诉乡情,自己会特别自豪。“这是我们共有的乡音乡情。”

2015—2016年,陈奎珍受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邀请长驻菲律宾两年,跟当地的弦友们交流互动。“有教学,也有交流。一边教那边的华人,一边向当地的老前辈学习。”陈奎珍说,学无止境,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既能帮助到别人,自己也能得到提升。

这些年来,陈奎珍一直致力于南音的交流、传播。2010年晋江市南音艺术团成立,陈奎珍成为艺术团艺术指导。此外,她还组建了竹园小区南音社。“竹园小区南音社做了差不多20年了,参加的人每个地方都有,不限于竹园小区里的人,大家每周二、周日两天都会聚在一起玩南音。”在她看来,无论是官方组织,还是民间组织,只要能传承南音文化,她都乐意参加。

2021年5月20日,“又见芳华”陈奎珍南音专场音乐会在晋江戏剧中心举行。在这场专场音乐会上,陈奎珍独唱了《我一心》《见水鸭》《出画堂》《思想情人》《因见梅花》《夫为功名》等8首南音名曲,更与40多名学生联唱《芳华》《直入花园》,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南音艺术盛宴。而这场音乐会无疑也成为陈奎珍与南音结缘40余载的见证。

走进课堂 传承南音

为了进一步弘扬、传承闽南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孩子学习、了解南音,陈奎珍从20多年前就走进校园、社区进行南音教学。

从2002年开始,陈奎珍开始走进小学校园,成为众多小学南音班的老师。“我在平山小学、晋江市实验小学、群德小学、紫峰小学、仕头小学、希信中心小学等都教过很多年。其中群德小学教了十几年了,希信中心小学也教了四五年。”说起去学校上课的事,陈奎珍忍不住笑着说起自己在仕头小学上课的趣事。“我在教学生的时候,不管是人多的还是一对一,都是很严格的,每一个字都是教得字正腔圆。仕头小学的学生都是外地的,都是说普通话,学习南音就比较难。每次教他们闽南语的发音,都说不准,就只能一个字一直教,直到教会为止。后来有几个唱得很不错。”陈奎珍说,这个学校的学生比其他学校的教起来更难,花费的时间和心血也更多,但是她觉得特别值得。“刚开始教的时候,校长跟我说:‘仕头小学是这些外地同学的第二个故乡,让他们学南音就可以把南音传到各个地方,让不会说闽南话的都会唱南音。’我听了很感动,每次教他们的时候都觉得很有意义。”

“要发现好苗子很难,如果发现了一两个,我就很开心,就会把他们一直教下去,希望南音的薪火能好好地传承,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陈奎珍希望通过南音公益课堂的开展,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了解和喜爱南音。

除了去学校上课,陈奎珍还常常参加社区公益教学、南音公益活动等。去年11月10日下午,梅青社区“童声古韵·非遗传承”公益少儿南音唱腔班正式开班。这次公益唱腔本总共10节课,招募社区儿童15人,授课老师便是陈奎珍。今年6月13日,龙湖镇2025年春季“南音赓续赤子心 争做强国好少年”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在衙口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陈奎珍也受邀成为评委。这些年只要是和传承、弘扬南音有关的活动,陈奎珍总是尽所能地参与,“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能够为推动南音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点微薄之力,我很高兴。”

这些年来,陈奎珍培养出众多的南音新人,这些孩子在各级中小学生南音比赛中屡获嘉奖,这也成了陈奎珍传播南音文化的动力。现在,她开办了南音工作室,除了日常在工作室教学外,每周四,她会去希信中心小学教学,周五去群德小学教学,其余时间则去社区课堂义务上课、进行社团交流活动、参加公益惠民展演,“活动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很忙,但成就感也是满满的。”陈奎珍笑着说道。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