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方锦枞 钱健铭 张志耐
本期执行:施蓉蓉 秦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晋江市红色文化遗存普查活动走进安海镇,对当地革命旧址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采集。
安海镇,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洗礼,始终高举革命旗帜,为闽南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6年,安海被晋江县正式认定为“革命老区镇”,这一荣誉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与奋斗。
普查组重点走访了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第一次干部会议会址(安海十九间郑厝)及许集美旧居在内的13处红色文化遗存,建立详实数据档案,完成测绘拍照和口述历史资料收集,为后续保护修缮和红色教育提供依据。
近年来,安海以产业升级为引擎,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智能化转型;以城镇建设为抓手,龙山寺片区改造、安平桥生态公园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以文化传承为纽带,革命旧址保护与活化利用同步推进,实现了红色精神与现代化建设的交相辉映。
本期《爱安海》将带你走进安海,看一看“老区镇”的新风采。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安海的红色基因,早在百年前就已融入血脉。作为闽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这里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也让进步思想得以传播。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安海各界人民也举行了5000多人的反帝大游行,散发宣言传单,罢工、罢课、罢市1天,表示强烈抗议,并在养正小学成立国民外交后援会。
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支成立,加强了对工农运动的领导,发动、组织工农革命运动。同月,共产党员李松林到安海建立泉安汽车工人工会和店员、建筑、码头、理发等工会。安海进步青年组织“培青社”,发动组织“反抗文化侵略大同盟”,将革命的种子播撒在寻常百姓心中。
1930年9月“惠安暴动”失利,泉属党组织遭受严重损失,一批参加暴动的党员、干部先后转移到晋江各地,以教员、建筑工人等职业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30至1931年共产党员李文端(白丁)从惠安转移到安海开展工作,而此时曾就读于黄埔军校的王济弱正在安海西隅小学任教,两人早已结识,他们经常住在王济弱岳母许金科家,一起探讨革命道理,许金科家成为安海镇第一个地下联络站。
1931年11月,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为加强晋江、南安两县交界一带的工作,派张德秀到晋江、南安建立中共晋南临时特别支部,驻地设在安海大巷头1号许金科家。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安海成为闽南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中心,校园里的琅琅书声化作救亡图存的呐喊。1939年,许集美在养正中学读书时,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1939年10月,15岁的许集美加入共产党,从此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斗争。1940年2月,许集美接替林松龄担任养正中学党支部书记,开始了革命斗争的历练。
1942年8月,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安海抗敌剧团(后因安海改为第二区,剧团简称“二抗剧团”)正式成立。共产党员许集美、黄竹禄、王经贤等都是二抗剧团成员,起了核心领导作用。二抗剧团成立后,演出《牛头岭》《红心草》《烟苇港》《狂欢之夜》《桃李春芳》等进步剧目,影响很大。
1945年4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扩大干部会议在安海镇十九间郑厝召开,会议讨论国内外形势,传达中共福建省委发出的《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第二次指示》精神,整顿组织,部署任务,同时成立中共晋江县工委。会议播下的革命火种,大大推动了泉州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
1947年5月11日,根据闽浙赣区党委的《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决定》和中共闽中地委的指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组织游击武装(主要是晋江县的群众武装)300多人攻打安海古镇取得胜利。
1948年8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安海前埔召开干部会,提出四个月巩固组织的工作任务,并根据各地党组织有较大发展的情况,决定对党的基层组织重新划片分区。
1949年8月初,隶属于闽浙赣省委的泉州团队在南安岭兜进行整编,晋江县各游击大队和各区武装参加了整编。同时,晋江县工委(闽西南)建立晋江县大队。晋江县党的组织和游击武装空前发展。
在游击队与人民解放军并肩作战下,9月1日,安海解放,鲜艳的红旗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高高飘扬。
1986年,安海被晋江县正式认定为“革命根据地基点(乡)镇”,辖区共有革命老区村12个,革命老区基点村5个。在这片红色热土,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红色的记忆永不褪色,革命的火种永远燃烧。安海人民将永远铭记这段光荣历史,让“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完善基础设施 打造现代化品质城镇
安海镇革命运动发端早且覆盖面广,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及经济社会状况紧密相关。
安海镇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与避风良港,随着泉州港的发展而兴盛,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以统制内外海商。同时,安海镇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近千年的建镇历史,重教兴学的传统使得民众文化素养较高,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较强。此外,安海镇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三里街自宋代便是商贸枢纽,连接安平桥与内陆,见证宋元泉州港的辉煌。
1912年以来,安海一直是闽南经济重镇,经济的繁荣促使人口聚集,形成较大规模的城镇,为革命运动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基础。同时,商业往来频繁,人员流动性大,有利于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而且,安海是著名侨乡,旅居港澳和海外的乡亲众多,这使得革命运动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影响。
这些独特的条件,为安海革命运动的早早发端与广泛铺开提供了沃土。而如今,这片孕育了光荣革命历史的土地,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正续写着新的篇章。
近日,安海镇龙山寺片区改造传来喜讯:茂源云璞与云璟两大安置房地块已进入收尾阶段。
一眼望去,闽南风格的建筑外立面与屋檐,与寺院的传统风格相得益彰,千年古寺和住宅小区的和谐相融,是从古至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安海这座古镇有力的发展脉搏。
未来,这里还将规划打造龙山寺民俗文化旅游街区,与安平桥、三里街串珠成链,共同塑造“龙山文化”文旅品牌,使其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从民生安居到文化赋能,龙山寺片区的蝶变,正是安海城镇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安海镇地处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中心、晋江晋西辅城核心区,是连接晋江中心市区和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的重要节点。安海镇紧抓机遇,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化和城市功能提升,绘就宜居宜业的新图景。
城镇建设的蝶变,始于民生福祉的升级,更离不开交通网络的筋骨支撑。近年来,安海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沈海高速公路朴里服务区B区后通道安海出入口(泉州五里桥收费站)建成通车,新增的高速公路出入口为安海及周边居民提供了极大便利,有效提升了南翼高新区路网通行效率;世纪大道南延伸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不仅完善了安海镇内部的交通网络,更是将安海镇与滨海区域紧密相连,为滨海经济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南环路、大深路、桥山路、海八路等道路改造提升。此外,装备基地安海园配套道路建设(南区)的横一路已完工,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路网的延展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催生了居住形态的革新。除了备受瞩目的龙山寺片区安置房项目,北环片区安置房——玖璟府项目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此外,坝头村溪边小高层安置房也已顺利交房,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还通过部分住宅及店面的出售、出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此外,安海深入开展住宅小区品质专项提升行动,瑞发花园、上悦城、宝斗埔套房等21个住宅小区业委会全部成立,全镇组建率达100%。
居住环境的改善,需要商业配套的同步升级来点亮生活烟火。安海上悦城、大润发等商圈先后建成投用,购物、服务、休闲、健身、文化、社交、餐饮多种商贸元素集聚于各商贸圈,带动了消费,方便了百姓生活。与此同时,传统商圈也不断改造升级,三里街等老街通过环境整治和业态优化,重现繁华景象。这些商业项目既满足了居民消费需求,也为城镇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下阶段,安海镇还将加快盘活华达城市广场,培育新兴商贸产业集群。
在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安海的乡村振兴也亮点纷呈。安海镇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建设,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瑶前村通过古厝修缮、环境整治,打造闽南特色文化村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曾埭村依托田园风光,发展休闲农业,成为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西安村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产业市场和历史文化优势,发展以“西安土笋冻”为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和研学项目。此外,安海还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土笋冻、菜粿等传统美食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从龙山寺片区的文脉传承,到交通路网的纵横延伸;从商业配套的迭代升级,到居住环境的持续改善,安海的城镇建设正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随着各项工程的持续推进,这座千年古镇将焕发更加迷人的光彩,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筑牢产业根基 激活文旅魅力
重点项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主引擎、硬支撑,是拼经济、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的主抓手。
今年,安海镇44个省市级重点项目推进再提速。
走进省重点项目——岁金腾达·大健康智能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施工作业人员紧密配合,上演着一幕幕热火朝天、生机勃发的建设景象。
该项目立足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功能定位和业态布局,重点招引新一代智能制造产业、智能轻工产业及其相关配套企业入驻,打造大健康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园区。目前,该项目5栋厂房已经封顶,6栋厂房正在主体建设。
此外,盛达年产200台套石材机械设备项目、华达城市广场商贸服务中心项目、海纳年产智能化成套设备20台项目、安平田园梦想城乡文旅项目等也在有序推进。
这些拔地而起的重点项目,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深植于安海百年商贸基因的传承与革新。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闽南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安海形成了以智能装备制造业、食品行业、造纸业、玩具行业、制革行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产业格局。
智能装备制造行业是安海镇的主导性支柱产业,年产值216亿元;安海镇的食品饮料产业发展良好,其中,盼盼食品集团从安海镇前蔡村的一个农村小作坊起步,如今已成长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休闲食品领军企业、亚洲品牌500强、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赞助商;经过多年发展,安海镇纸制品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产值突破百亿元,恒安集团是该产业的龙头企业;安海镇曾是国内知名的玩具生产基地之一,与上海、广东澄海并称为“三海”。如今,安海玩具企业由外销转为内销,并整合晋江婴童企业资源,向童装、婴儿用品等多方面发展;制革也是安海传统产业,并走出中国天然皮革鞣制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兴业科技。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浪潮,安海没有止步于传统优势,而是以创新为笔,描绘产业升级的新图景。
安海镇积极引进总部经济,上海恩斯凯集团晋江总部项目、PNJ等品牌运营总部落地安海。总部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安海镇的产业层次和经济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集聚。
南翼基金小镇项目有序推进,力争打造具有晋江特色和品牌影响力的省级基金集聚区。
产业引擎的持续轰鸣,为古镇注入了现代活力;而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则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近年来,安海镇聚焦文体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文旅品牌。以元宵、端午、中秋“三大节庆”为依托,元宵节的赏花灯、攻炮城,端午节的嗦啰嗹、水上抓鸭,中秋节的博饼、烧塔仔等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不仅提升了安海文化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成为凝聚海内外安海人文化自信和发展合力的重要载体。
从节庆活动的热闹喧嚣,到文旅项目的精心打造,安海正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安平桥景区作为文旅活动的重要阵地,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景区环境,深受游客喜爱;安海湾绿道整治项目,串联起安海古镇龙山寺、三里街、安平桥、泉洲海洋公园等周边景观节点,形成了一条内容丰富的文旅线路;安平田园梦想城乡文旅项目建成后,将通过大盈溪慢行观光步道,与安平桥完美串联,延伸世遗点旅游路线,连片打造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中央田园、晋西辅城生态示范区和环安海湾慢生活区……
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安海镇推出了7条古镇文化研学旅游线路和3条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这些线路涵盖了安海重要的历史人文点位和红色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了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体验。
从烽火岁月中走来的安海,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今日的安海,既守护着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会议旧址等红色记忆,又矗立起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等现代化产业高地;既保留着龙山寺、安平桥的千年文脉,又构建起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既传承着“二抗剧团”的革命精神,又创新着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在红色旗帜的引领下,安海人用实干诠释着“老区不老”的深刻内涵,让革命精神在产业升级、城镇建设、乡村振兴中绽放新的光芒。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古镇,正以其独特魅力,向世人展现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