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英魂贯山海 烽火铸丰碑

——菲律宾华侨抗日斗争领导人许立与“华支”的抗日壮歌

许呈亮将精心保存的文物史料捐赠给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

本报记者 施蓉蓉

人物名片:许立,又名许经表、许敬诚,龙湖镇石龟村人,20岁到菲律宾定居,22岁组建“菲律宾华侨总工会”。1942年5月19日,在许立的联络组织下,52名华侨青年组成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以下简称“华支”)。在三年抗战中,“华支”转战菲律宾14个省,作战260余次,歼敌2000多人,成功营救2100余名盟军战俘和平民。许立不仅负责部队政治工作,还创办《华侨导报》进行抗日宣传,为部队制定“三大纪律”等行为准则,使“华支”成为菲律宾抗日战场的重要力量。

1946年9月,许立回到国内参加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立任全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等职。

今年6月30日上午,马尼拉街头弥漫着庄重而肃穆的气氛,由菲华联谊总会主办、菲律宾“华支后裔”联谊总会协办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图片展”正式开幕。

展厅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影像展示了二战期间菲律宾华侨华人英勇抗敌的光辉事迹,特别是“华支”为反抗日本侵略者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史料,尤为引人注目。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位来自晋江的华侨青年——许立。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成为“华支”诞生与发展的重要人物。

历史回眸

烽火南洋的抗日脊梁

1941年12月,日军铁蹄踏破菲律宾,半年内全境沦陷。危难之际,晋江籍华侨领袖许立挺身而出,联合侨界成立“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并创办地下报《华侨导报》,传播抗战思想,凝聚侨胞力量。

许立是晋江龙湖镇石龟村人,8岁起在家乡念书,12岁到香港,并就读育才书社和圣堡罗书院。1922年,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许立立志从事职工运动和爱国进步事业,并亲笔写下“揭发落后和黑暗,颂扬进步和光明”,作为毕生座右铭。

1925年,许立来到菲律宾。同年,上海的“五卅”事件轰动全世界,许立下定决心从事职工运动,发动华侨青年给上海工人和学生精神及物质上的支援,随后发起成立华侨工人协会,成为菲律宾华侨职工运动的领袖人物。

1942年5月19日,许立与曾参加新四军的王汉杰(晋江蚶江人)在中吕宋曼地利丛林中组建“华支”。这支队伍以八路军、新四军为榜样,番号定为“48支队”。

成立初期,“华支”只有52位战士,装备仅7支火烧枪、2支短枪。至1945年8月战争结束时,“华支”队员已达700余人。

从1942年至1945年,“华支”转战菲律宾14个省,参与大小战斗260余次,歼敌2000余人,缴获武器940多支。

1945年2月,“华支”战士冒死冲入日军集中营,救出2100余名外侨,获美军嘉奖。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77名“华支”战士牺牲,其中49人为福建籍,多数是二十多岁的泉州青年。参谋长陈村生(晋江深沪人)在1945年搜索残敌时中弹殉国,年仅28岁。

1979年,菲华侨集资在内湖省建造“华支烈士纪念碑”;1992年,菲政府更将“华支”事迹印入纪念邮票,成为中菲友谊的永恒见证。

薪火相传

血衣背后的赤子家风

今年5月,泉州市侨界隆重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成立83周年活动,许立的女儿许呈亮从北京回到泉州参加活动。

活动中,许呈亮讲述父亲许立血衣故事,以及“华支”将士“以命护侨”的悲壮事迹。

1943年3月,日军分成五路对阿莱悦山一带进行大包围,展开大规模扫荡。许立和友军一起突围时不幸中弹受伤,当场昏迷。直至当夜,许立才从昏迷中醒来。醒来后,他挣扎爬行,刚好遇到一个菲律宾民众。对方把他放在水牛背上,驮到一家农舍中掩藏起来。

许立抗战负伤时穿着的血衣,身前有弹孔,身后因救治被剪开,还有穿透伤造成的孔洞。这件血衣已由许家人捐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此见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铭记华侨先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牺牲。

在许呈亮眼中,父亲严肃认真,做事一丝不苟,严格遵守组织原则、保密规定;言谈举止从不嘻嘻哈哈,却又不失机智幽默;话不多,但言之有物,像一位师长,又像一位知心朋友。

“父母生活简朴,一套蓝色的衣服,洗白了还在穿,衣服、袜子、毛巾等都是补了又补。我们穿的衣服,多是母亲自己缝制的。小孩子正在长个,衣服短了,接上一段继续穿。”许呈亮说,小时候,她还负责给全家人补袜子。

1971年,许立逝世。儿女许呈坚、许呈亮,以及许立生前战友林季良、龚陶怡等20位同志先后撰写缅怀许立的文章和诗词,共18篇。许呈亮也精心整理、保存有关“华支”的资料。

多年来,许呈亮和家人精心保存父辈的文物史料,并于2023年向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捐赠父辈部分文物史料。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不仅是许立个人英勇事迹的见证,更是“华支”全体将士为保卫侨居国、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缩影。

(下转2版)

故土寻根 红砖古厝里的红色记忆

    今年5月21日,许呈亮在家人陪同下,回到家乡——龙湖石龟村。

    当天,许呈亮穿着一件蓝色上衣,头发已然发白。回到家乡是一件令她高兴的事——虽然从未在这里生活过,但这里对她来说,却无比亲切。

    在许呈亮堂亲家中,石龟村党总支书记许清爽拿出一本修复许立故居的项目设计书。

    “许立是华侨抗战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领袖。村里修复许立故居,是希望将这段烽火岁月立体地呈现出来,让‘华支’精神永远流传。”许清爽说。

    许呈亮仔细地翻阅项目设计书,不时拿出手机拍摄,并认真聆听相关介绍。

    随后,许呈亮一行前往震瑶小学、许立故居等处。

    许立故居位于石龟村长声路32号,是一座极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大厝,历史已超百年,房子主体已经破败。许呈亮扶着墙,看着房子的一砖一瓦,轻声道:“这是我父亲出生的地方。虽然房子破败了,但这是一个纪念,一个念想。”

    在许立故居一侧,有一块2024年晋江市人民政府立的碑,正面写着“菲律宾华侨职工运动领袖许立旧居遗存”。许呈亮第一次见到这块碑,她绕了一圈,然后坐在一旁的石椅上,用手轻轻抚摸石碑背后刻着的父亲的生平,并和大家讲述父亲和“华支”的事迹。

    “1933年初,组织派父亲去印尼开展工作。没想到,他刚到印尼,该地的组织就被敌人破获,负责人叛变,并供出我父亲是继任人。”许呈亮轻声讲述,在场所有人认真聆听。

    许立被扣留时,沉着应对多次审问,否认有关指控。荷印当局追查不到任何证据,最后决定将其驱逐出境。

    当年9月,许立被递解上船出境。船到香港,他因熟悉当地情况和方言,趁看管松懈机智脱险。许立辗转回到家乡,在震瑶小学任教,并在校长许志猛的掩护下,参加党组织的地下革命工作。直到菲律宾局势缓和后,许立重回菲律宾主持工作。

    “我很敬佩他们,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竭尽全力为党和组织工作。”许呈亮动容地说,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海外华侨抗击日寇的英雄篇章,“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光辉形象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将永远载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史册。”

    从马尼拉的图片展到泉州的纪念活动,再到许立故居的修缮计划,跨越时空的纪念与传承,让“华支”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许立和“华支”将士用生命铸就的丰碑,将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向前。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