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男儿血洒他乡土 不灭倭寇誓不休

“48支队”旗帜下 晋江英豪异国抗战故事

如今,矗立在马尼拉的菲律宾华侨抗日烈士纪念碑和其身后的菲律宾华侨抗日烈士纪念馆成为人们追忆华支精神的重要地点。 (资料图片)

开栏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报特别推出“山海浩气 晋江薪火”系列报道,聚焦海内外晋江儿女的抗战壮歌。回望当年,海外侨胞以侨批寄情、捐款出力,青年血洒滇缅、奋战菲岛;本土儿女亦挺身而出,在各条战线顽强抗争,捍卫故土。

本专栏将挖掘尘封档案,寻访亲历者后代,讲述这段碧血丹心铸就的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后辈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 朱艳

一片甘蔗田,藏下跨国托孤的信任;

一棵中国榕,怀抱异国捐躯的忠魂;

一条行军路,走出两邦血脉的交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以下简称“华支”)成立83周年。80多年前,这群奋战在异国他乡的晋江儿女,不仅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力量,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菲并肩作战的生动见证。

战火硝烟隐入历史,抗战精神薪火相传。近日,记者走访华支部分队员后人,追溯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异国抗战史。

铁血战旗 甘蔗林里竖起 “48支队”的信仰

1942年5月19日,菲律宾中吕宋曼地利村的丛林中,52名华侨青年以八路军、新四军为楷模,竖起“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战旗,番号“48支队”——取新四军的“4”与八路军的“8”之意,寓意中国抗战精神在异乡扎根。

在血与火的残酷考验中,这支队伍从最初的7支步枪起步,三年间壮大至700多人。其中,创始人许立、总队长王汉杰、参谋长陈村生与王西雄,以及首位女战士林美玉等晋江儿女,成为华支的中流砥柱。

异国他乡的甘蔗林与榕树,成为危难之际晋江智慧与中菲情谊的象征。

1943年日军“万人围剿”时,华支队员匍匐甘蔗田三天三夜。菲律宾农童骑水牛绕过岗哨,将芭蕉叶饭团抛入丛林,高呼他加禄语“加沙玛,加因那”(同志,请吃饭)。如今仍健在的晋江籍华支老兵吕水涯,在画作《南征路线图》中描写了这一场景:“甘蔗叶割破手臂,但菲民众的饭团救了华支的命!”

参谋长陈村生牺牲后,菲律宾当地乡民以榕树皮包裹其遗体,只因“榕树是闽南神树,可引英魂归乡”。这位晋江深沪子弟在菲岩壁刻下绝笔——“男儿血洒他乡土,不灭倭寇誓不休”,其中饱含的牺牲精神与浩然正气,至今仍在故乡的古榕间回荡。

烽烟往事

异国他乡的晋江儿女群像

“父母将军装视为‘第二层皮肤’!”近日,林美玉之子郑平沙向记者展示母亲当年的戎装照时,仍是一脸自豪,“我的母亲是华支第一位女战士,也是唯一一位着军装的女战士。”

女战士林美玉从晋江永和走出,把家乡的经验带到异国战场:她以闽南三七草方救治十多名菲律宾人民抗日军战士,被战友称为“救命阿玉”;用晋江方言传递密报,并改编闽南童谣《天黑黑》作为丛林联络暗号……

“当时在部队里,喜欢我母亲的队员很多,但她最后和同为老乡的父亲走到了一起。”郑平沙的父亲是华支三大队队长郑智民(惠安籍)。两人结婚后,携手在一线抗日。

1944年南吕宋战役前,在一片甘蔗林中,林美玉将出生仅10天的女儿托付给菲农家庭。三年后重逢,女孩以他加禄语呼唤其“Nanay”(妈妈)。

“‘甘蔗林托孤’,是母亲用生命写下的传奇!”作为泉州市菲律宾华侨联合会会长的郑平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华支精神,推动中菲文化交流。

前不久,郑平沙将菲律宾华支退伍军人总会当年颁发给其父母的纪念牌匾,捐赠给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他说,这是对母亲的纪念,也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对国家的一点心意。

“我伯父陈村生为了抗战,没有结婚,也没有后代。在他的影响下,我的父亲陈培玉(华支第一大队侦察班长、支队供应科长)和姑父黄克(华支第三大队班长)先后加入华支。抗战结束后,父亲和姑父先后回国,继续参加解放战争。”现任福建省菲律宾归侨侨眷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的陈骏,在读小学三年级时,第一次知道父亲参加过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

陈骏清楚地记得,上小学时,一次看完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他急着问父亲:“你打过日本鬼子吗?消灭了几个?”“我在菲律宾打的日本鬼子,消灭了十几个吧。你看我手上这道伤痕,就是和小鬼子拼刺刀时留下的。”陈培玉说。从那时起,陈骏就为自己有一个抗日英雄爸爸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陈骏的伯父陈村生,原名陈著祖,1918年生于晋江深沪,1932年南渡菲律宾,在马尼拉谋生。“七七事变”后,他投身抗日洪流,组织劳工运动,参与创建“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1942年,华支成立,陈村生率部加入。由于指挥才能突出,陈村生很快升任南吕宋大队政治指导员。他率部与美菲友军并肩作战,屡建奇功。1945年1月,他率部解放内湖省省会仙沓古律士,更在营救洛斯巴尼奥斯集中营2000名盟国侨民战役中,促成美军空投8箱军火支援华支。1945年4月,陈村生在爹旺山区清剿残敌时壮烈牺牲。

另一位晋江籍华支老兵李康希,于1942年加入华支,当时他只有13岁。1943年,为突破日军“万人围剿”,他随部队开始了“五百公里南征”,历时26天赤脚穿越原始丛林,没有吃的就以芭蕉树芯充饥,腿部一直留有山蛭叮咬的疤痕。后来,每每回忆这段经历,他总是如此形容:“小腿被吸得鲜血淋漓,像挂满红色勋章。”

…………

据了解,华支700多名队员中,泉州籍队员约占三分之二;在战斗中牺牲的77名烈士里,有36人来自泉州。他们中的晋江儿女,以铁血抗争的意志,在异国他乡树立起巍巍丰碑。

英魂不灭

薪火长传照亮前行路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80年后,硝烟已然散尽,但华支的故事和抗战精神仍在中菲两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今年4月,96岁的华支老兵吕水涯在战友搀扶下,于马尼拉华侨义山烈士纪念碑前,完成其第18次清明公祭。

《南征路线图》是吕水涯创作的一幅纪实画作。作为华支最后一位在世老兵,他的一生如画中题跋——“根在刺桐城,血沃吕宋土;百岁画烽烟,双乡共此魂”。战后,吕水涯大半辈子都在为收集、保存有关华支事迹的资料而奔波。

2007年,吕水涯和老战友们筹资修建的菲律宾华侨抗日烈士纪念馆在马尼拉义山华人公墓内落成,成为该国唯一系统性纪念华侨抗日的场所。2007年至今,吕水涯连续18年组织在此进行清明公祭。

2018年,吕水涯率队赴北京,参加华支成立76周年报告会,高唱队歌呼吁扩展纪念活动至侨乡;2023年,吕水涯向中国驻菲使馆赠送手书“外交为民”,强调华支精神是“中菲血脉情谊的见证”。中国驻菲使馆多次派员前往慰问吕水涯。

今年5月19日,福建省侨联与泉州市侨联在泉州华侨大厦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成立83周年活动。海内外侨团代表与华支后裔齐聚一堂,共同追忆这支由52名华侨青年在菲律宾创立的抗日队伍。“此次活动是历年来华支纪念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近年来搜集历史资料最多的一次。”全程参与筹备、组织此次会议的郑平沙,希望关于华支的这段历史能被更多人了解和铭记。

“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但父辈们艰苦奋斗、爱国爱家、牺牲奉献的华支精神,将永远影响着我们。”陈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

战后留在菲律宾的李康希,从没有忘记牺牲的烈士,更没有忘记远在中国的战友,他和在菲战友运作成立了“菲律宾华支退伍军人总会”。直到2019年去世前,他都一直致力于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支战友联系在一起。

如今,在全国各个菲律宾归侨联谊会中,不少人是晋江籍华支成员的后人,他们正用自己的行动,赓续先辈的爱国精神。其中,许立的后人捐赠了许立生前使用的军用罗盘,郑平沙捐赠母亲林美玉的戎装照及华支纪念牌匾,陈骏时常登台讲述伯父陈村生的英雄事迹……

此外,在香港、厦门等地的晋江籍华支后人,也在积极推动菲律宾用闽南红砖修复华支纪念碑,并倡议启用DNA技术,让无名烈士“有名归乡”……

后记

许立、王汉杰、陈培玉、王西雄、白刃、许良枫、许呈炜、陈清海、沈尔七、龚陶怡、张匡时、李子芳、许志猛……晋江籍抗日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的英勇故事值得被铭记。本报将持续推出相关报道,追寻先辈足迹,弘扬爱国精神。如果您是他们的亲友、知晓他们的事迹,或掌握相关历史线索,欢迎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595-82003110。我们将用心记录这段珍贵历史,让更多后人了解晋江儿女的赤子丹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