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施子淳(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四年5班)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温柔地洒在青石板路上,我紧紧攥着研学手册,内心满是期待,这次我要与剪纸来一场约会。

活动伊始,我看着那一张张不起眼的红纸,在剪纸艺人的手中像有魔法似的,瞬间化作活泼可爱的动物、娇艳欲滴的花儿、各种形态的“福”字……我不禁惊叹于这指尖上的神奇魔力。

到了实践操作环节,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剪刀,试图剪出一个五角星。然而,却被现实狠狠“打脸”。纸张根本不听我的使唤,剪刀也像在跟我作对似的,不受我的控制。我把握不了五个角的大小,一会儿把这个角剪大了,一会儿把另一个角剪小了。连续尝试了十几次,剪出来的五角星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歪歪扭扭,满桌都是“失败品”。看着剪纸艺人的作品,再瞅瞅自己的“杰作”,挫败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原来看似简单的剪纸,竟藏着如此深厚的学问,每一幅精美作品的背后,得凝聚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磨炼啊!

剪纸艺人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呢?我带着疑问,采访了剪纸艺人张师傅。他告诉我,他从事剪纸艺术已有30余年,这项技艺是从他的祖辈传承下来的。当我问他是否有过放弃的念头时,他坚定地摇了摇头,说:“剪纸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我们应该坚守非遗,让它代代相传,共同守护这份文化根脉。”听完张师傅的话,我不由得对非遗艺人肃然起敬。

如今,非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旅游景点,木偶戏、高甲戏等艺术表演者也在各街道、各社区巡回演出,端午节时的嗦啰嗹表演更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晚舞台上的秧歌舞、校园社团里的南音袅袅,让更多人伸手就可以触摸到非遗。指导老师 施丽雪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