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沈茜) 6月30日上午,晋江市人文社科丛书之七《新时代晋江谱牒学论丛》分享会在晋江市工人文化宫举行。
现场举行《新时代晋江谱牒学论丛》社科书籍捐赠仪式,谱牒研究专家、文史学者代表、该书作者及与会领导嘉宾等齐聚一堂,畅所欲言。林国平、石奕龙、连心豪等7位来自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围绕该书内容、价值与特色,纷纷分享感悟与见解;同时,与会人员就晋江谱牒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等议题,现场展开热烈探讨,气氛活跃。
晋江姓氏源流悠远、宗族脉络清晰、家训家风醇厚,谱牒学正是承载这份厚重记忆、凝聚血脉认同、彰显乡土情怀的核心载体。它不仅是家族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民德归厚”的文明基石。
此次出版的《新时代晋江谱牒学论丛》共65万字,精心收录80余篇论文,分为“姓氏源流 谱牒编纂”“闽台血缘 同根同祖”“以孝为本 家训家风”“扎根中华 花开五洲”“民俗风情 传统礼仪”等五大篇章,集结了晋江市谱牒民俗学会成立27年来的成果精华,并于2024年12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既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活化石”,也是搭建闽台融合的“连心桥”,更是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启示录”。
“多年来,晋江市社科联联合文化、档案、涉侨、文史等部门,将谱牒研究纳入地方文化建设重点项目。”晋江市社科联主席尹继雄介绍,一方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谱牒文献抢救、学术研讨与成果出版,为《新时代晋江谱牒学论丛》等成果和著作的出版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搭建“闽台谱牒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促成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与地方学会的深度合作,推动谱牒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学术资源整合上,相关部门和学会着力构建“史料—研究—传播”链条,通过征集民间族谱、建立资料库档案库,抢救性保护了《鳌江范氏家谱》《潘湖金墩黄氏族谱》等珍贵文献;通过组织“谱牒与华侨华人”“谱牒与五缘文化”等专题研讨,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共识;通过举办“谱牒文化展”“寻根节”等活动,让学术研究走出书斋,成为连接海内外乡亲的情感桥梁。
尹继雄表示,为全力推动谱牒事业迈向新高度,今后,晋江市社科联将继续深化“学术+应用”融合,推动谱牒研究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结合,让谱牒文化成为晋江“品牌IP”;拓展“线上+线下”传播,建设闽台谱牒数字数据库,让海外乡亲通过“云端寻根”连接祖地;强化“保护+创新”并重,既抢救濒危族谱文献,也探索谱牒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传统智慧赋能现代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