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春 陈巧玲
“你有3个小孩?”
“都是‘棉袄’。”
“妻子在哪里工作?”
“昨天刚入职公司。”
……
这是一段用手机打字,一问一答的“无声”采访。
今天是全国助残日。在晋江,残疾职工如何安心就业?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的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六一度”)车间,去一探究竟。
当日,在三六一度服装生产车间,一场职业技能竞赛正在火热开展。一排排身着粉色工服的职工坐在机台前,正争分夺秒地对布料进行成衣制作。现场,缝纫机踏板在他们的脚下上下飞动,针脚在布料间穿梭如舞。
如果没有特别点出,人们很难发现,他们中有不少残疾职工。而当他们走下竞赛区,彼此用手语或手机打字热切地交谈,脸上还变换着丰富的表情时,让人们看到了属于他们的“无声又热闹”的世界。
1992年出生的小占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三六一度精品智能制造车间的一名聋哑员工,在三六一度已经工作了4年。
“孩子都在晋江读书吗?”
“在老家,两个长大了在读书,小的刚会走路。”
……
得知记者要采访时,小占欣然接受。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一边露出灿烂的微笑,一边用手机快速地打字回答,在拼音输入和手写输入间灵活切换。
小占告诉记者,他擅长模板、上领、上腰等工序。在三六一度工作以来,他感觉各方面都不错,收入稳定,工友也多,所以他把妻子也介绍进来。“以后是双职工,是不是比较幸福?”看着记者用手机打出的问题,小占腼腆地笑了。
“在我们车间,像小占一样的聋哑职工有80多人,他们互相之间都很友爱。”精品车间经理章严香介绍,有的职工是通过晋江市残联推荐,有的是工友互相介绍,有的则是通过招聘进厂。“新入厂的职工学徒,每月薪资在4000~6000元之间,熟练以后月薪可以达到9000元。”章严香说,为了更好地与聋哑职工交流,车间不少小组长都主动学习了手语。
精品车间九组组长王兴琼、七组组长龚英都能用手语和聋哑职工进行一些基础交流。
“在我们小组,有9名聋哑职工。在日常工作交流,特别是工序的指导上,需要用到手语。”王兴琼说,工作中她发现,跟聋哑职工交流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友善的表情。在她看来,聋哑职工工作的专注度更高,效率和品质也很有保障。
而令龚英印象更深的是,一次公司组织为病困职工捐款,聋哑职工们都很慷慨和积极。“可能因为他们对困难有更深的体会,所以同理心很强,很有爱心。”龚英说。
不仅为聋哑人提供就业岗位,在三六一度,也有部分肢体残疾的职工在此安心就业。
来自三明的小涂,被同事们称为“全能型”职工,锁边、平车、上领等工序都难不倒她。“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就业平台,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稳定的收入也能更好地帮助家里。”小涂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三六一度共有在职残疾职工164人,分布在应用技术部、技术支持部、品质管理部、生产制造车间、精品车间,以及成品、辅料仓库等岗位。
“除了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我们也积极在生活方面采取更加细致、人性化的关怀措施,让残疾职工在工作、生活上都能感受到平等和温暖。”三六一度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截至目前,三六一度已累计吸纳近500名残疾员工,并荣获“福建省安排残疾人就业爱心单位”“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