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小凤 董严军
福建省伞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欧盟工作站揭牌、晋江市伞业行业协会与希腊百年伞企查诺斯公司签订战略协议、福建优安纳伞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希腊建设海外研发中心……近日,晋江制伞业动作频频,通过一个又一个举措,积极扩大“朋友圈”,为晋品出海注入新动能。
从规则接轨到技术攻坚,从品牌突围到生态共建,晋江制伞业以主动姿态打破传统外贸路径依赖,正从“规模优势”向“价值高地”进阶。
三大组合拳 构筑晋品出海立体防线
近日,福建优安纳伞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希腊的海外研发中心建立。这一研发中心主要以针对欧盟国家市场对伞具个性化需求及批量化定制的需求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欧盟国家市场伞具定制化需求研究与开发,推动定制化产品产业化,以进一步拓展当地市场。
“优安纳海外研发中心的设立,符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强化中欧经贸合作、实现共同繁荣。该合作既有助于提升中国伞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希腊伞具产业带来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新机遇。”优安纳伞业副总经理丁敬堂表示,欧洲消费者对伞具的功能性和审美要求很高,只有将研发端前置到当地,才能更精准捕捉市场需求。
晋江伞业“朋友圈”越扩越大。
不久前,晋江市伞业行业协会与希腊查诺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这家拥有95年历史的欧洲伞具巨头,将与晋江制伞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拓展市场,提升双方在各自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查诺斯的品牌积淀与晋江的供应链效率形成互补,这是‘中国制造+欧洲品牌’双赢模式的探索。”查诺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日前,福建省伞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欧盟工作站在希腊正式揭牌。该工作站依托优安纳伞业海外研发中心,帮助企业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充分对接欧盟知识产权组织,加强与欧盟知识产权体系接轨,增强福建省伞业企业在欧盟市场知识产权风险防御能力,助力企业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提升品牌价值,护航晋品出海之路。
福建省伞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于2024年11月13日由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授予,自运营以来,在推动晋江市伞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过去企业因专利问题被迫下架产品的情况时有发生,知识产权工作站相当于给‘晋江制造’配了一把国际市场的‘安全锁’。”丁敬堂说。
业内人士表示,晋江制伞业通过知识产权“护城河”、国际协作“强纽带”、技术研发“新引擎”这三大组合拳,将构筑晋品出海立体防线,主动打破传统外贸路径依赖。
“危机倒逼”与“主动求变”
中国是世界第一伞业大国,晴雨伞出口数量和金额约占全球总量的80%。中国的制伞业在全球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晋江作为“中国伞都”,是全球最大的伞具生产基地之一,全世界每三把伞就有一把来自晋江。在欧盟市场,晋江伞业也占据了一定的份额。梅花、优安纳、集成、雨相伴、佳乐美等晋江企业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种类、良好的品质、快速交货能力及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占据了主导地位。2024年,晋江制伞行业出口欧洲成品伞超1.5亿把,产品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国,其中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希腊、俄罗斯等国家是主要的出口市场,出口额约40亿元。
晋江伞业优势明显,却也面临挑战。
业内人士表示,欧盟拟实施的碳关税(CBAM),极大可能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知识产权工作站的成立,将倒逼晋江制伞业“规则接轨”。
尽管晋江制伞业占据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但主要以代工模式为主,自主品牌溢价能力弱。与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晋江伞业品牌在欧盟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晋江伞具产品在高端市场的销售和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同样一把伞,贴牌价格仅为自主品牌的1/3。”本土一家制伞企业欧洲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规模不经济”的困局,迫使行业转向国际合作。此次晋江市伞业行业协会与查诺斯的战略合作,正是晋江制伞企业逐步实现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型。
记者了解到,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外,接下来,晋江市伞业行业协会还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助力行业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利用TikTok、海外仓、独立站等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和跨境电商,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欧盟消费者,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效率。同时,加强与欧盟当地的经销商、商超、零售商和电商平台的合作,建立定制化库存体系,做大做强供应链,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网络。
“欧盟伞具市场竞争激烈,除了来自晋江的伞具产品外,还有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晋江伞业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丁敬堂表示,要进一步拓展欧盟市场,企业需要在技术、人文、环境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齐头并进。优安纳伞业研发中心的设立,正是为了进一步开发出符合欧盟市场的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进一步抢占市场制高点。
向“规则制定者”转型
知识产权工作站的成立,将使得晋江制伞业从“规则接受者”变成“规则制定者”。
王翔鹏向记者透露,晋江制伞业还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与欧盟国家在伞业领域的合作。通过在欧盟国家投资设厂、共建研发实验室、建立合资企业等方式,实现生产本地化,利用欧盟原产地规则规避关税壁垒,降低贸易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同时有助于晋江伞业企业更好地融入欧盟市场,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技术扎根海外,才能让品牌真正赢得人心。这三大举措不是孤立行动,而是系统化出海战略的‘三驾马车’。知识产权解决‘能不能卖’,国际合作决定‘卖到哪里’,技术创新决定‘卖什么价’。”王翔鹏表示,接下来,晋江制伞业将从“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行业合作与协同发展、人才培养”这五大方面深化与欧洲方面的合作。
业内人士表示,晋江制伞业这一打法极具参考价值——用规则适应打开市场,用本地化合作降低风险,用技术升级创造需求,将更好帮助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从知识产权护航到供应链协同,从科技创新突破到品牌价值提升,晋江制伞业的这些举措,既是应对欧盟碳关税、品牌认知度低等挑战的“组合拳”,更是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抢占规则制定权的长远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