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那一刻,我读懂了你

小记者作品选登

洪铭轩(晋江安海养正中心小学五年3班)

我的老家在闽南的海边小镇——石井。奶奶最常做的事便是去赶小海挖牡蛎。七岁那年暑假,我第一次跟着奶奶去挖海蛎。太阳把礁石晒得发烫,奶奶却像块被钉在海边的木桩,专注地盯着凹凸不平的石壁。“小心刺。”她往我手里塞了副手套,自己却徒手扒开带锯齿的牡蛎壳。我数着她塑料桶里的海蛎,不过二十多个,市场上卖不了十块钱。那时我家经济条件算不错,爸爸总说奶奶该享清福了,可她偏要每天凌晨四点往海边跑。

“奶奶,家里又不缺钱。”有一次我蹲得腿麻,忍不住嘟囔。她正用海水冲洗刚挖到的海蛎,浑浊的浪花溅上她沟壑纵横的脸:“海里的东西,不捡就浪费了。”我撇撇嘴,不以为意。直到那天,台风过境,我跟着爸妈去海边找她。远远就看见奶奶佝偻的身影在退潮的滩涂上蹒跚,手里的铁钩还挂着半袋海蛎。“下这么大雨还来!”爸爸又急又气。奶奶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从兜里掏出个塑料袋:“你们爱吃的野生海蛎,平时碰不着的。”那一刻,我注意到她攥着袋子的手在发抖,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黑泥。我有点心疼,又有点感动。

真正读懂她是在去年冬天。奶奶住院了,我翻她的旧木箱找换洗衣物,发现最底层压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姑娘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衫,赤脚站在礁石上,怀里抱着个装满海蛎的竹篓,身后是破旧的渔村土坯房。妈妈说,那时候奶奶每天要挖满三篓海蛎,才能换够全家人的口粮。原来那些我嫌脏的老茧,曾是撑起整个家的支点。那一刻,我才真正读懂了奶奶——那些我觉得多余的坚持,是从苦日子里长出来的根。

出院后的奶奶依然每天去海边。我不再劝她,只是默默给她备好防水手套,帮她把挖到的海蛎分装成小份,送给邻居和亲戚。有天傍晚,夕阳把海面染成金色,奶奶忽然往我手里塞了颗刚撬开的海蛎肉:“尝尝,比超市卖的鲜。”冰凉的海水滑过指尖,我忽然读懂了她眼里的光——那是对土地的感恩,对勤劳的敬畏,是苦尽甘来后仍不愿舍弃的本真。奶奶总说“人不能忘本”,就像礁石缝里永远倔强生长的海蛎,在时光的浪潮里悄悄把坚韧和珍惜埋进了下一代的血脉。指导老师 杨华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