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食未?”时代变迁,乡音未改。当闽南语传承出现代际断层,如何让稚嫩的童声与古老的乡音产生共鸣呢?记者采访了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江民谣)代表性传承人、晋江市第九实验幼儿园副园长、晋江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苏达娜,她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分享如何为孩子营造听得懂、用得上、愿意说的闽南语环境,让乡音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世界里。
现象 闽南语代际断层明显
“受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影响,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以普通话交流,不知不觉回到家中也不常用闽南语跟孩子交流。渐渐地,如果我们用闽南语跟孩子交流,得到的也是普通话的回应,偶尔能从孩子嘴巴里蹦出几句闽南语,但语调也不太对。”家住许厝社区的黄女士说道。
苏达娜坦言,当前让孩子沉浸式学说闽南语最大的挑战是“代际语言断层”。“年轻父母普遍接受普通话教育,‘00后’家庭中‘双语混用’现象突出,比如家长用闽南语说‘来食饭’,孩子却用普通话回‘等一下’。”苏达娜认为,家庭因素在传承中占比至少60%,因为0~6岁是语言习得黄金期,若父母在家坚持用闽南语对话,孩子自然能形成双语思维;反之,孩子就失去了第一语言模仿对象。
“我曾遇到一位妈妈,孕期就听闽南童谣做胎教,孩子两岁就能跟着《天黑黑》打节拍,这说明家庭主动传承的意愿,直接决定了孩子的闽南语起跑线。”苏达娜分享道,小时候她经常坐在妈妈的脚背上玩“戽鱼戽蛟蚤”或“捶咧捶贡岑”的游戏,这些浸润式的文化传递,让闽南语不仅是语言,更是带着温度的情感载体。
建议 浸润法激发学习热情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该如何着手为孩子营造学习闽南语的氛围和环境呢?苏达娜建议道,家长通过童谣浸润法激发孩子学习闽南语的热情。比如,每天睡前10分钟可以是“童谣时间”,比如看完绘本念一念绘本童谣“嘎嘣嘎嘣脆”,也可以玩玩娱乐游戏“挨砻挨崎岖”;在早餐或晚餐时间,设立“闽南语10分钟”,让孩子每天积累一点点。
“闲暇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玩 方言版‘你比我猜’的游戏,家长用闽南语描述物体的外形特征或作用,让孩子猜,猜对了就有奖励。这种游戏化的语言使用,会让孩子觉得说闽南语是有趣的家庭暗号。”苏达娜分享道,家长还可以借助一些传统节日,教孩子一些闽南俗语或闽南四句,比如端午节的俗语“无食五月粽,破裘呣甘放”。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语言,比字典更生动。
在日常生活中,有心的家长还可以结合生活场景展开“教学”。比如,在和孩子逛菜市场时,指着“菜头”(萝卜)用闽南语问孩子“这是什么”;和孩子一起做润饼(春卷),可以边包边说“润饼皮薄薄亲像纸”,教孩子分辨“豆干”“三层肉”的闽南语发音。苏达娜告诉记者,当食物与语言、习俗绑定,文化就有了舌尖上的记忆。语言只有附着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才能真正被孩子吸收。
尝试 借助资源亲子花样共学
当下,随着学说闽南语成为一种热潮,不少亲子家庭加入其中。然而,对于一些本身就不太熟悉闽南语的家长或新晋江人,该如何带着孩子一起学闽南语呢?
苏达娜建议,亲子家庭如果家长和孩子都从零开始学闽南语,可以开启共学模式。比如,亲子每日一句简单的闽南语打卡;同时,还可以借助趣味的互动形式,包括“童谣接龙赛”,玩方言版“你比我猜”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本地的资源参加一些闽南语的学习活动。如晋江市图书馆几乎每个月都有组织闽南语专题学习活动,晋江市非遗馆也有不定期举办闽南童谣活动,有条件的社区也可以创设“闽南语角”。
苏达娜补充道,闽南童谣是天然的闽南语启蒙载体。比如“天顶一块铜”采用的是顶真的创作方法,除了押韵又朗朗上口以外,还有趣诙谐,符合幼儿语言习得规律,在念诵童谣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在孩子有节奏念诵童谣的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感知闽南语的语音特点和语调变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记忆,让闽南语学习变得趣味十足。
业界观点 家校社形成合力 共同守护闽南语
苏达娜告诉记者,自己本身对家乡有一种很强的文化认同感。得益于一线教学经历,她创编了系列朗朗上口的闽南童谣,汇集成册《娜里的童谣》并出版。在她看来,即使闽南童谣的传承有些小众,但很有必要坚持。因为文化认同就像闽南红砖墙的基石,在日常点滴中一砖一石地堆砌。
除了家庭方面的努力外,苏达娜建议学校开设“闽南语课程”,每天有一个固定的闽南语对话时间,每周或每双周有闽南语课程;举办“家庭闽南文化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用闽南语表演情景剧;在社会层面,建议社区开办“闽南语亲子工作坊”,联合非遗馆做“童谣+手工”的活动等。
苏达娜认为,闽南语传承不是让孩子抛弃普通话,而是拥有“双语言文化视野”。当家庭像播撒种子般,在孩子心中种下母语的根,学校和社会如同阳光雨露,共同呵护这棵幼苗,闽南文化就能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