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4月22日 星期二 天气:多云
地址:晋江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
接到晋江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指挥部的“拍报”,我又一次踏上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区的田埂。
沿着环湖路,来到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安置房施工现场,热烈的阳光折射在红色双曲面屋顶上,宛如绿色田野中长出的一簇簇红花。
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安置房一期的甲、乙、丙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二期的丁、戊、己栋也拆除了脚手架。预计今年7月,安置房将完工交付。
走进安置房,工人们挥汗如雨地忙碌着,金属碰撞声在风中清脆作响,混合泥沙发出的“咔嚓咔嚓”声、抹灰的“哧啦哧啦”声,合奏出一首奋进交响曲。仰头望去,那些波浪形的“闽南红”屋顶,在烈日下舒展开来,为穿梭其中的建设者们投出一片阴凉。
在二期施工负责人赵俊阳的带领下,我来到丁栋安置房。还未进入建筑,便惊喜地发现不少藏在细节里的设计巧思——灰白相间的甩灰墙面触感粗粝,与竹艺装饰的温润形成奇妙对话;充满闽南味的红砖墙面古朴而明亮,与建筑底部的石头墙相得益彰,呈现出“红砖白石”的闽南建筑之美。
“每一块红砖都经过手工割、敲,根据图纸一点点砌。”赵俊阳指着红砖墙告诉我,这片红砖墙的每一个断面都沉淀着深浅不一的朱砂色。他还说,这6栋安置房的外立面融合了木材、抹泥、喷砂、席纹、甩浆、清水等十多种工艺,“闽南地区独特的砖墙美学在这儿基本都能看到。这些组合在建筑上形成了奇妙的韵律。”据说,为了达到项目设计人王澍教授的要求,每一种工艺都要先做模型,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
我们随意走进一套安置房。客厅里,天井漏下一束跳动的阳光,恍惚间仿佛回到儿时住过的老厝。据说,王澍教授的团队曾站在天井下,看着测绘仪上的光影轨迹,多次调整窗户的角度。“在闽南,很多老房子都有天井,不仅可以采光、通风,而且按照闽南习俗,这样可以把‘财’聚到家中。此外,下雨天,在家里就能听到‘滴滴答答’的雨声,非常有意境。”赵俊阳笑着说。
此时,一阵穿堂风掠过,空气中带着水稻与泥土的混合气息,墙外的芒果树叶随风轻轻颤动,我的心一下子开朗起来。
安置房一点一滴的变化,都“逃”不过村民的眼睛。当我们走到小广场时,遇到正在“监工”的村民谢幼细。他时而抬头看看,时而左右细瞧,嘴角情不自禁地咧着。
“我有空就来看看。听说7月份要完工了,我们都很欢喜!等分了房,我就马上装修。我已经等不及想住进来了。”谢幼细说,“这里的环境太好了,房子也太好了。”
采访结束,已近黄昏,玻璃窗上倒映着天上的流云,我一时分不清这里是田园还是都市。从晋江的“边缘村落”摇身成为“城中央田园”,九十九溪的安置房,有城市稀缺的田园基因,有老厝的重获新生,诉说的是“晋江版”乡村振兴的激情,也是村民与城市共生共发展的未来。
阿火(曾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