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柯国笠
昨日,在2025年晋江市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张驰发表“新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主题演讲。他介绍了新材料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动态、应用领域及国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机遇,鼓励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国产新材料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材料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与材料的创新密切相关。”张驰说,如今,材料已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材料发展战略,这显示了材料技术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能源、信息、医疗、交通等领域,如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燃料电池、半导体材料等。张驰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新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众多知名公司,如美国的杜邦,日本的东丽、帝人菱等。
作为后来者,中国新材料产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7.6万亿元,占全球比例从2010年的12%提升至28%。
张驰介绍,中国已构建较为齐全的材料产业体系,涵盖金属、陶瓷、工程材料等领域,并在大飞机、核电、石墨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体系基本建成,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一些受制于人的关键重点材料,在制备、工艺、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张驰说,“然而,部分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如高端聚氨酯、航空轮胎等。这表明中国在高端材料领域仍有待进步。”
当下,随着生物量子、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在高端材料领域仍面临国外技术封锁的挑战,部分关键材料的进口替代迫在眉睫。
对此,张驰认为,中国新材料发展速度快、应用市场广,需要加强研发创新,推动进口替代,并通过创新融合推动新材料的发展。“目前,我国在基础原材料纯度、高性能材料性能表现、特种材料品种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材料研发需要系统化技术,存在多学科交叉、研发周期漫长等难题。但产业企业在新材料研发上往往有颠覆性突破。”
面对未来,张驰表示,新材料企业应结合地方优势,发展特色新材料产业;同时,民营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新材料研发,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中国新材料产业迈向全球第一梯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