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舟萍
“刘老师上来喝茶。”“好!就来。”……在晋江市池店镇状元里社区中海锦城小区,篮球馆负责人赵宇热情邀请青少年服务中心负责人刘一峰泡茶。
谁能想到,如今和气友好的两人,在两个多月前可是闹得剑拔弩张。
这事还得从今年1月份说起。
当时,位于3楼的青少年服务中心正在装修,突然,4楼传来一阵阵“啪!”“咚!”“砰!”的声音,且有震感。刘一峰赶紧上楼一看,才发现楼上是篮球馆。“当时我头都大了。我们中心的面积差不多是2000平方米,噪声影响最严重的地方差不多有200平方米,而我们很多课程都是相对静态的,影响颇大。”刘一峰立即找到篮球馆负责人赵宇,要求解决噪声问题。
赵宇一听,也懵了。“装修时仅隔音和减震就花费了十几万元,几乎是按照市面上隔音和减震的最高级别去做的。”考虑到已经运营的篮球馆如果重新装修势必浪费巨大,赵宇与刘一峰协商,“楼下正在装修,要不吊顶加个隔音降噪层。”他表示,因为楼下在装修,没有隔断、没有家具,“噪声会有所扩大。”
对于这样的说法,刘一峰更不乐意了。他一面要求赵宇进行改造,一面向状元里社区反映此事。
了解两人的矛盾后,社区两委、第三网格二级网格长李龙元并没有第一时间进行调解,而是在篮球馆和服务中心反复实地走访,并咨询社区律师调解员的意见。
两天后,李龙元约赵宇和刘一峰到社区服务中心泡茶。两杯茶下肚后,李龙元抛出了篮球馆整改、篮球馆出资承租楼下噪声最大区域、双方在噪声区域开展合作等三个解决方案。
“经过两天反复了解后,我发现,篮球馆内有很多小孩打球,而服务中心都是静态课程,如果能够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李元龙说。
调解后,二人都认真思考起了合作的事情。经过协商,双方决定将噪声最大的近200平方米区域改造为轮滑室,由双方共同经营。
说干就干。今年春节后,轮滑馆便开张了。“合作前期,我们沟通非常顺畅;合作后,我们一起配合,效果非常不错。”赵宇说。刘一峰也告诉记者,“开业后两月不到,已开始实现盈利了,可以说是合作共赢。我们都非常感谢社区。”
据悉,状元里社区以网格为单元,开通矛盾调解“网格热线”,方便居民反映诉求,实现接诉事项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不仅如此,该社区还积极推行“金厝边·状元调解”机制。
“除了网格员,我们还从社区常住居民中招募年龄在30周岁以上、65周岁以下,沟通能力强、有耐心的热心居民作为‘金厝边·状元调解’调解员。他们可以协助调解矛盾,也可以给网格员提意见和建议。”状元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圳鸿介绍,目前已有7名热心居民被吸纳为调解员,包括4名律师、1名民警、1名银行员工、1名医保工作人员,“社区期望进一步组织协调辖区各类组织、力量和资源,就地就近搭建矛盾调解平台,帮助居民解决烦心事。未来,我们的居民调解员队伍还将继续壮大。”
“事实上,我们这些工作机制都藏在社区‘笔墨纸砚’工作法中。”周圳鸿介绍,“笔墨纸砚”工作法,即以“笔”为器,记录居民信息、记录问题诉求、记录工作进展;以“墨”为韵,传播正能量,化解矛盾纠纷,关注特殊群体;以“纸”为基,做好上传下达、组织活动、信息公开;以“砚”为台,协调部门发动志愿者,链接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