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但昼夜温差大、人员流动频繁的春季也成为多种传染病的高发期。此时,学生已开学,校园与公共场所人员密集,本报《健康周刊》结合晋江市疾控部门建议,分享这份3月卫生防病指南,提醒公众关注四大高发疾病,科学防护、拥抱健康。
流行性感冒:
不可忽视的“冬春杀手”
流感病毒活跃于冬春季,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患者常突发高热(可达39℃以上)、全身肌肉酸痛、乏力,严重时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儿童、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需格外警惕。
预防关键:构筑防线,外出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教室、办公室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30分钟;提升免疫力,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适度进行户外运动;早诊早治,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及时就医,避免带病上课或上班造成交叉感染。
诺如病毒胃肠炎:
潜伏在集体场所的“隐形威胁”
春季是诺如病毒活跃期,该病毒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学校、幼儿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典型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成人多以腹泻为主,儿童则常表现为突发性呕吐。
防控要点:严守“入口关”,不食用未煮熟的海鲜、贝类,生熟砧板分开使用;水果蔬菜彻底清洗,不吃隔夜剩饭剩菜;定期对餐具、玩具进行高温消毒,重点区域(如卫生间、厨房)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规范处置污染物。
肺结核:长期潜伏的“呼吸杀手”
春季气候湿润,利于结核杆菌传播。咳嗽两周以上伴咯血、低热等症状需警惕肺结核。该病通过飞沫传播,学生群体因集体生活易成高发人群。
预防策略:养成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用肘部遮挡口鼻,不随地吐痰;进入人群密集场所主动佩戴口罩;教室、宿舍每日通风换气,图书室、实验室等密闭场所每周至少通风3次;新生儿应及时接种卡介苗;长期咳嗽者应主动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筛查。
百日咳:婴幼儿健康的“隐形敌人”
百日咳以剧烈阵发性咳嗽为特征,病程长达数周,可能引发肺炎、脑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目前我国百日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岁以下婴幼儿尤为危险。
防护核心: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婴幼儿需在3、4、5月龄各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12—15月龄加强接种;家中有患者时,应隔离至咳嗽痊愈,患者外出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未完成疫苗接种的婴幼儿;若孩子出现连续性鸡鸣样咳嗽,应立即就诊,切勿延误治疗导致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