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95岁王仁素:

制糖老艺人的“甜蜜”坚守

临近过年,咱厝的年味越来越浓啦!这个时候,置办年货是不可或缺的仪式感。在闽南人的年味清单里,蜜枣、话梅、金桔糖、橄榄等蜜饯不能少,麻粩、寸枣、贡糖、云片糕、桔红糕等传统的糕饼糖粿更是不能少,其中花生糖、莲子糖更是家家户户茶桌上的必备之物。

在咱厝龙湖镇,有一家传承了55年的糖品厂,专门制作花生糖、莲子糖等传统糖品,现如今,这个糖品厂的创始人95岁了依然还在一线“掌锅”,坚守着他的“甜蜜”事业。

十多岁开始制作传统食品 40岁创办糖品作坊

“我今年95岁了,从十一二岁开始就帮忙家里做甜粿,后来在饼干厂学会了制作各种糖品,一直做到现在。”王仁素笑呵呵地跟记者说道。眼前的王仁素,虽然头发和眉毛都白了,但满面红光、声音洪亮,走起路来腰板挺直,速度和年轻人不相上下。“大家都不相信我95岁了,你看我,拿起锅铲搅拌几十斤的糖浆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王仁素一边制作着花生糖一边说道。

王仁素出生于石狮的一个村子,村子与晋江龙湖秀山村紧邻,他的父亲做甜粿在附近一带很有名。从小,王仁素就跟着父亲做甜粿,后来进入公私合营的饼干厂里工作。“那时饼干厂里分很多组,有做甜粿的,做饼干的,做各种糖的。我是负责做甜粿的,有时候活做完了就去糖品组帮忙,慢慢地就学会了制作糖品。”王仁素说,那个时候全都靠自学,去帮忙的时候在旁边看着师傅怎么配糖、怎么煮、怎么切,后来师傅看他好学,偶尔就会指点他。就这样,王仁素慢慢学会了制作花生糖、莲子糖、糖豆等糖品。

“一开始的时候是在家里做,村里的人吃过了觉得好都来订做,甚至其他村子的人也来订。”王仁素说,那个时候自己还在饼干厂工作,会利用工作之余接一些村民的订单在家里做,没想到越做口碑越好,找他制作糖品的人越来越多。

1970年,王仁素离开饼干厂,创办了自己的糖品作坊,从此,“王仁素”这个名字便和花生糖、莲子糖、糖豆等糖品紧紧联系在一起,一说起这些糖品,人们便会想到他。

“大家觉得我做的好吃,就不停地介绍过来,青阳、金井、永和、石狮……很多地方的人都来订,那个时候没有电话,都是对方到家里来预定的,有的要提前一周,甚至半个月,时间到了自己再来把东西载走。”王仁素说,那时,他只懂得埋头做糖,根本不懂得营销,但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花生糖、莲子糖、糖豆最常用在婚礼、周岁礼等习俗中。现在除了这些习俗会用到,日常也会作为零食或配茶的点心。许多在菲律宾的客户会特意来买,指定就要买我做的。”王仁素笑着说。

95岁还每天工作2小时

在闽南,逢年过节有客人来家里的时候,都拿出饼干、蜜饯、糖果来招待,并且会说一句“甜一下”,花生糖和莲子糖都有“多子多福”的意思,吃起来甜滋滋、嘎嘣脆,因此也被认为蕴含着“甜蜜美满”的寓意。这些年,王仁素制作的花生糖和莲子糖已成为晋江、石狮一带人记忆里的古早味,除了逢年过节会购买外,更成为日常的小零食,远销海内外。

但是,这些糖品好吃,做法看似也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很多讲究。熬糖的温度把控、麦芽糖和白糖的比例等,整个过程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速度。比如制作花生糖时,搅拌花生与糖浆的时候,力气和技巧缺一不可。花生糖出锅时,要快速倒在案板上,趁热将花生糖压实压平,用刀切成大小等同的小块,速度要是慢了,花生糖一冷却就切不了了。

现在,95岁的王仁素仍然每天早上要到厂里工作两个小时,专门掌锅熬糖。“这一步最重要,经过持续的搅拌熬煮,麦芽糖的水分渐渐蒸发、变硬,锅中的糖浆逐渐黏稠,才能倒入炒制好的花生米翻炒。”这个过程,人需要一直站着。“我就当成是锻炼身体了。”当问他为什么年纪这么大了还要来掌锅时,王仁素笑着说道。

老味道新传承

如今,王仁素将事业交给了下一代,儿子王明经和孙女王晓新接力将小小的糖品作坊变成了糖品厂,并且升级了生产工艺和包装,让花生糖、莲子糖这些古早味糖品,以崭新的样貌被更多年轻人品尝到。

“以前我们都是很简单的包装,连电话都没有,这个包装上不仅有我们创办的时间1970年,还有我的名字王仁素,这三个字还是我写的,看着特别高兴。”王仁素拿着产品的最新包装展示给记者看,笑得一脸满足:“这门手艺孩子们愿意传承、愿意创新,我当然开心满足啦!”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