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池店75岁吴绶树:

讲述状元故事 传播传统文化

晚晴人物

吴绶树(左二)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在古建工地合影。

吴绶树为学生讲述吴鲁的故事。

吴鲁故居陈列着许多吴绶树雕刻的作品。

他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吴鲁的第五世孙,如今他是吴鲁故居的文保管理员,除了日常维护打理故居,更义务为来访者讲述吴鲁状元的传奇人生,传播吴鲁心系家国命运的爱国情怀。除了在吴鲁故居为来访者讲述状元故事,他还受邀到学校去讲课,传播传统文化。

他就是吴绶树,一位75岁却活力十足的老人,热爱传统文化,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的故事。

义务讲解状元故事

10月29日,晋江一中池店校区的学子们前往池店镇钱头村,走进吴鲁世家博物馆和吴鲁故居,近距离了解吴鲁的传奇人生,感受吴鲁心系家国命运的爱国情怀。为他们讲解的正是吴绶树。伴随着吴绶树生动精彩的讲解,同学们流连于古风古韵的建筑之中,踏足每一处吴鲁生活、学习、授业的地方。同学们瞻仰房梁上的一块块金灿灿的牌匾——“状元”“文魁”“学政”“紫薇高照”等,品味着每一块牌匾背后蕴藏着的使命担当、家国情怀和动人故事。遇到不解之处,同学们会向吴绶树提问。吴绶树则认真地回答每一位同学的提问。

“我也不记得接待了多少来访者了,只要有人来参观,我都会为他们仔细地讲述吴鲁的生平,讲述他的家国情怀。”吴绶树告诉记者,2018年,他成为吴鲁故居的文保管理员。从那时起,他便成为义务讲解员,只要有人来参观,他都会尽其所能为参访者讲解。

除了在吴鲁故居为来访者讲述状元故事,吴绶树还受邀到学校去讲课,传播传统文化,“除了讲吴鲁的故事,也教学生写书法、画画。”虽年已古稀,但吴绶树每天都充满了活力,能够为更多人讲述吴鲁的故事,传播吴鲁在文化艺术和教育发展上的贡献,让身为吴鲁后人的他深感荣幸。

参与故居重修 自学雕刻

事实上,成为吴鲁故居的文保管理员之前,吴绶树就经常宣传吴鲁的故事。作为吴鲁的后人,他参与了故居的修建,故居的一砖一瓦,他都无比熟悉。“我就出生在这座房子里。房子要重修,我肯定要尽自己的一分力。”吴绶树指着故居其中一间房告诉记者,自己就出生在那里。也因此,他把弘扬状元精神当成自己的责任。

2019年,吴鲁故居学堂启动修缮。修缮后的学堂一改以往破旧不堪的样貌,恢复原样,为研究福建清代科举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当时,我们收集了吴鲁的一些墨宝,还有他相关的资料,然后进行规划和布置,做成了这个展厅,供大家参观、展览,宣扬吴鲁的爱国精神。”吴绶树说,在吴鲁故居的家风家训馆里,一块块牌匾、一幅幅墨宝、一篇篇诗文、一件件珍品都是状元故事的最好载体。

而在这些展品中,有数十方石刻和木刻都出自吴绶树之手。“这些都是我雕刻的,内容有故居重修记,也有吴鲁的作品。”为了雕刻这些作品,吴绶树自学雕刻技艺。除了在吴鲁故居里的几十方石刻和木刻外,在吴鲁世家博物馆,有一方“岳飞砚”的石拓复制品,也是出自吴绶树之手。原来,这方“岳飞砚”原是吴鲁的珍藏,后来遗失,幸而其后人手里有这一方砚的拓本。为了将这一方砚重现,吴绶树购买了石刻工具,终于复制出这一方砚石。

热爱传统文化

吴绶树热爱传统文化。他除了自学雕刻外,还自学书法、绘画和易经。这些年,晋江五店市、梧林等地有大量的古建筑重修。因为他对建筑坐向精通,古建重修团队都会找其帮忙破土定向。

为此,他还受邀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50多名教授、博士授课。“那次我在梧林为古建筑定向,突然有一位外国人来和我打招呼,希望我能为他们讲课。”吴绶树说。当了解到这名外国人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正带着学生在晋江做课题时,吴绶树欣然同意。“没想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受欢迎,我就把他们感兴趣的都讲讲。”那一次,吴绶树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50多位教授、博士讲了近两个小时的课,“都是讲建筑相关的内容,比如方位、朝向,他们都很感兴趣。”说起这一次讲课经历,吴绶树还是很兴奋,“我只有小学毕业,没想到还能给那么多教授、博士讲课,真的是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光。”

如今,虽已古稀,吴绶树却依然不断地学习传统文化,不停地讲述状元故事,“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吴鲁状元的故事,了解他的家国情怀;也希望更多人喜欢传统文化。只要有人想听,我乐意多多地讲解,欢迎大家来状元故里参观。”吴绶树笑着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