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晋江籍抗日航空英烈信息公布”追踪③
本报记者 朱艳 张汉阳
3日,泉州台商投资区屿头村,温暖的阳光赶走了初冬的寒意。历经数代人长达80年的找寻,在本报帮助下,晋江籍抗日航空英烈杨伟廉的后人寻根成功。当天,从香港、厦门,以及加拿大等地赶来的烈士亲属在祖屋团聚。
跨越80年的深情相拥
阳光温暖,微风轻拂,屿头村一座小小的古厝里挤进了二十多人。其中,有近百岁的长者,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搀扶着老者,有人讲着故事,有人眼眶噙泪,有人深情相拥。
“这就是你们爷爷的祖屋。在主屋的后面,当时我们叫后房。”一人话音未落,一名身穿白衣的中年男子当即向着后房方向跪拜三次,眼含热泪:“现在,我终于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了!”
为何他们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这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很多人却是人生中第一次见面——为了这场相聚,这个家族等了整整80年。
故事要从80年前的一位英雄说起。
“杨伟廉,福建省晋江县人,生于1910年5月6日。在民国时期的广东航空学校第四期毕业后,历任当时的广东空军第三队、西南航空公司飞行员,‘中央空军’空运大队队员、空运队飞行员,升至上尉一级。1944年5月16日,其在印度因公乘机返回云南昆明,中途人机失踪。生前有抗日战绩15次。遗有老母及二子一女(编者注:经核实为二女一子)。”
以上文字,是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关于烈士杨伟廉的记录。
杨伟廉原名杨福林,出生在屿头村,小时候被父亲杨金顺接到菲律宾。长大后,为了报效祖国,他回了国,随后考上厦门航校并改名。后因学校被取消办学,所有学员转移至广东航空学校,杨伟廉于第四期毕业后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伯伯当了飞行员,不仅是家族的骄傲,更是整个村的骄傲。村里老一辈告诉我们,伯伯每次开飞机到村庄上空,就会飞低一点。大家看到后,都在下面欢呼:‘福林来了!福林来了!’”今年87岁的杨锦霞是杨伟廉的侄女,对当年的事情依然记忆犹新,“伯伯牺牲时,我才七八岁。那一天,3名身穿军装的军人骑着白马来到我们家,在我奶奶面前跪拜三次,然后告知了伯伯牺牲的消息。全家人悲痛欲绝。”
杨伟廉生前与漳州医生黄超和结婚生子。他牺牲后,杨家一直在寻找他的后代,但是始终杳无音信。“我奶奶到处找他们,父母也在找。他们临终之前还反复交代我们,一定要继续找下去。”杨锦霞告诉记者,之前她去漳州打听过伯母黄超和的下落。但知情人告诉她,伯母后来去了四川,之后再也没有任何关于伯伯一家的消息。
本报报道助寻亲成功
转机,终于在今年出现。
5月的一天,漳州人林宝明偶然间在网上搜索杨伟廉的名字,恰巧看到了本报寻找烈士后代的报道。看着熟悉的名字和事迹,林宝明激动不已,很快与本报记者取得联系,“我们一家人找了几十年,一点线索都没有。如今,竟然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爷爷的报道。”
林宝明是谁?他为何声称烈士杨伟廉是自己的爷爷?
记者几经核实了解到,原来,林宝明就是杨家人苦苦寻找的杨伟廉的后代。
林宝明告诉记者,一家人之所以失去联系,其中有太多的波折和巧合。
“爷爷是飞行员,飞行任务重,常年难得回家,与奶奶黄超和聚少离多。父亲出生后不久,奶奶听说爷爷的部队在成都,便动身去找他。”林宝明告诉记者,由于路途遥远,加上交通不便,黄超和无奈之下,只带上两个稍微年长的女儿,把刚出生的儿子送给了当地一位林姓军官。由此,林宝明的父亲改姓林,名为林福进。这也是后来杨家在寻亲过程中一直“对不上号”的原因之一。
20世纪70年代初,林福进经多番打听,终于联系上了远在四川广汉的母亲黄超和。通过书信来往,黄超和告诉儿子,自己到四川后不久,杨伟廉就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了。而她因为医术好,被当地政府盛情邀请,留在当地行医。
遗憾的是,与儿子取得联系后不久,还没来得及见上一面,黄超和就去世了。由此,寻亲线索再次中断。“后来,父亲、姐姐和我多方寻找,也没能找到有用的线索。之前,父亲曾经去过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悼念爷爷,但因没有身份证明,只能以游客身份进行悼念。”林宝明告诉记者。
在与林宝明进行深入沟通后,本报记者综合各方信息后初步推断,杨伟廉祖籍地应该在现在的屿头村一带。随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林宝明顺利找到了杨伟廉二弟杨福堂的子女,并与他们取得了联系。
得知伯伯杨伟廉后代的消息,杨福堂的子女杨锦聪、杨锦霞、杨锦明十分开心和激动。90岁的杨锦聪远在香港,87岁的杨锦霞和85岁的杨锦明住在厦门,虽然年事已高,但大家都急切地盼望着早日团聚。
接续奋斗 为了精神的传承
3日,杨锦聪叫上远在加拿大的儿子一道赶回家乡屿头村,杨锦霞、杨锦明也带着家属从厦门回家。林宝明则约上哥哥林宝山、姐姐林宝珍,以及外甥柯衍(林宝珍之子),从漳州、厦门等地出发,奔向同一个目的地……
当天下午4点多,这场跨越80年的相逢在杨家祖屋上演,几代人的心愿在这一刻终于实现了。
“孩子,这些年你们受苦了。看看你,长得真像你爷爷年轻的时候。”杨锦聪紧紧握着林宝明的手。
“我终于找到你们了。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寻找家族的根。”看到眼前一众家族成员,林宝明激动不已。
一旁的杨锦霞喜极而泣,她拉着林宝明的哥哥、姐姐,不停念叨:“做梦都想不到,居然还能见到你们。”林宝明的姐姐林宝珍温柔地回应:“姑姑,我们也一直想着你们,今天终于团聚了。”
一家人相互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回忆着那些遥远的过去,仿佛要将这80年的空白一一填补。杨锦聪感慨万千:“伯伯牺牲时,我才差不多十岁,但他的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今天,能看到他的后代站在这里,我感到无比欣慰!”
“80年了,从伯伯1944年牺牲时开始,我们就在找他的后代。直到今天,我们一家人终于相聚了。真的非常感谢晋江经济报!”一家人相认后,杨锦明对本报记者给予的帮助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当天下午,杨锦聪三兄妹带着一大家子人,前往当地的屿光小学和中学(原杏峰学校)。杨伟廉的父亲杨金顺是学校的创办发起人,杨锦聪也曾担任校董会董事长。在这里,杨锦聪向许多学子讲述了家族助学兴邦、爱国爱乡的历史,并鼓励孩子们沿着祖辈的足迹继续奋斗。
校史馆里,杨锦明拍了拍侄子的肩膀,指着墙上一张照片,说:“宝明,你看,这是你曾爷爷杨金顺年轻时的照片。”林宝明凑近仔细看着,眼中闪烁着泪光:“曾爷爷真帅!原来我们家一直都有爱国爱乡的传统。”
这次认亲让林宝明感慨万千:“爷爷为了国家和民族献出了生命,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今天,我能站在这里,与家族成员团聚,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我要将爷爷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家族争光,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聚的晚宴上,一家人举杯同庆。那一刻,笑声与泪水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