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友“怪”行为如何化解

这些妙招助解忧

近年来,伴随着生活水平、医疗保健水平的稳步提升,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然而,影响老年人群体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不仅仅包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

例如,70岁以上的很多老人,身体还不错,自己觉得还挺有劲,但是可能各种原因,他们没有很多机会在社会中发挥价值,极可能增加他们的“无用感”“孤独感”,甚至还有些老年人因此抑郁。日常生活中,老人家有许多的问题和行为,子女们对这些问题和行为无法理解,于是经常出现,“我爸怎么了?”“我妈怎么了?”这样的疑惑。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老人家的情绪出了问题,多关心一下老人的内心想法。

“花式”打电话的妈妈 支招▲ 寻找新乐趣

在一所中学当老师的林欣最近很苦恼,她72岁的妈妈总是给她打电话。不管什么时间,在上课也好,在开会也好,经常性的一个电话打进来,接通后发现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

林欣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情,不急着说,当下还要工作,就和妈妈商量:“妈妈,没有重要的、紧急的事情不要给我打电话,不方便接。”但没想到,老太太竟然开始了“花式”打电话,“我刚刚看到一个未接电话,是不是你的?”“我这里下很大的雨,你要记得收衣服!”“今天隔壁谁家女儿出了个事情,我觉得也要告诉你,你也要当心。”

林欣心里知道这是妈妈孤单了,想要和儿女们经常说说话,可是自己工作忙,还要管孩子,大哥大嫂也是各忙各的,有时候真的没法顾上。为此,林欣特地召开了大家庭会议,除了商量好固定时间去看妈妈外,上初中的儿子还提了一个建议,给外婆弄个智能手机,外婆喜欢看剧,装了戏剧APP、抖音等,同时也给外婆申请了微信号,拉到大家族群里,谁有时间都可以跟外婆视频连线。如此实行了一段时间,妈妈打电话给林欣的电话少了很多,和其他家族成员的连线机会多了,还学会了加老朋友的微信聊天,日子增添了很多乐趣。

爱捡垃圾的爸爸

支招▲ 创造价值感

来自罗山的李玉玲最近也常常想不明白:“我爸是怎么了?”原来,自从母亲去世后,她的父亲便经常去捡垃圾,直到有人告诉她说看到她的父亲在翻小区的垃圾桶,邻居们误以为子女们对老人不好时,李玉玲和弟弟才知道,父亲瞒着家人捡垃圾有一阵子了。“我爸自己退休金不低的,完全够生活用,平时我们也经常给他零花钱,他还坚决不要,说自己有钱花。”李玉玲想不明白,父亲为何要去捡垃圾?

李玉玲尝试着和父亲沟通,父亲给了她很多的理由:比如捡垃圾可以废物回收、环保,还多一份收入,偶尔还能用这个钱去帮助别人。“我还是有用的,再说捡垃圾也可以锻炼身体。”李玉玲咨询了心理医生后了解到,老年人除了有生活需要外,也有“价值感”的需要。于是,李玉玲没有再阻止父亲去捡垃圾,而是为他报了社区的老年课堂,并为他申请当社区的志愿者,老人渐渐地忙碌起来,去捡垃圾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总觉得“生病”了的妈妈

支招▲ 多陪伴缓解焦虑情绪

家住梅岭的张燕清最近天天跑医院,原因是67岁的老母亲总跟自己抱怨头晕、头痛、恶心,睡不着觉。于是,张燕清带着母亲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医生却都说没什么毛病,但老人家还是一天一天地喊不舒服,她只能反复地带着母亲去医院,先后去了神经内科、消化科、内分泌科、中医科……吃了各种各样的药,还是不见好。最后,医生建议她去精神科看看,这可把张燕清弄蒙了,但她还是带母亲找到了精神科医生。最后老人被诊断存在“焦虑情绪”,所有的不舒服都是焦虑情绪引起的。

张燕清想不明白,自己赡养老人也算尽心尽力,老人吃穿不愁,想买啥都能买,一点压力都没有,人家也常说,到老了,就什么都看开了,有什么可焦虑的呢?

“从心理学上来说,老人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老人对陪伴和关怀的渴望。这种内心的情绪通过身体的不舒服表达了出来。而且,老人的身体或多或少总有些这样那样的毛病,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不如年轻的时候‘有用’了,每天要担心自己的身体,还要担心会不会拖累儿女,自我效能感有所下降。而焦虑的情绪也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实际的身体状况可能更加糟糕。”医生告诉张燕清,对老人来说,引起焦虑的因素与大家平时常提起的年轻人焦虑可能不一样——老年人的焦虑更多源于晚年生活上的孤独,家人可以主动帮助老人扩大社交圈子,鼓励她参与别的老人的集体活动,多和老人交流,陪老人做一些简单的运动。

听了医生的建议,张燕清取了药,带着母亲回了家,在药物疗法的治疗和家人的悉心陪伴下,母亲慢慢好了起来,“以前下班回来都各自抱着手机玩,现在会陪她看看电视、散散步,还会和她聊聊天,这些天都没听她说哪里不舒服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