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传承闽南文化 浸润多彩校园

晋江市“闽南文化校园行”活动掀热潮

学生体验南音乐器演奏。

连日来,晋江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里掀起了一阵阵“闽南文化”热潮——由晋江市教育局、晋江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的“闽南文化校园行”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晋江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传承闽南文化,绽放校园风采。

记者了解到,“闽南文化校园行”活动作为晋江市首届校园体艺教育节的配套活动,共安排了50场交流演出,于11月份开始陆续在全市各中小学上演,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本报记者 蔡红亮

内容丰富多元 形式灵活多样

闽南文化几多精彩?且看晋江各校的“闽南文化校园行”。

11月5日晚上,“梨园戏韵萦石鼓 闽南古风传少年”梨园戏专场展演活动在晋江一中众言堂举行,拉开了晋江市“闽南文化校园行”活动的帷幕。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演员们精彩演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曲名段和精品灌溉了师生的心田,滋养出朵朵灿烂的“美育之花”。

“这次经历令我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非遗文化,增长了见识,还对传承非遗文化有了极大的兴趣。”近距离感受梨园戏的魅力,晋江一中、华侨中学初二40班学生胡雨菲直呼“实在太幸福了”。当晚回家后,她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记录观看梨园戏的精彩瞬间及感悟。

“闽南文化校园行”帷幕徐徐拉开后,晋江各校纷纷行动起来,挖掘资源,将南音、梨园戏、高甲戏、闽南童谣、灯谜展猜、舞狮、剪纸等多种闽南文化艺术,通过讲座、比赛、展演等形式,送入校园,让师生在欣赏和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为“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江民谣)传承基地,晋江市第九实验幼儿园举行“朗朗乡音海丝情”幼儿闽南童谣比赛。《阿婴食糜得惜福》《好食在晋江》《泉州人讲泉州话》《天上一块铜》等一首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闽南童谣,在一个个稚气十足的表演中精彩呈现。

“此次闽南童谣比赛,不仅增进了孩子们对闽南语及闽南传统习俗的了解和热爱,更使闽南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在朗诵传唱中得到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晋江市第九实验幼儿园副园长苏达娜说。

谈及闽南文化,很多人都会想到闽南语。这不,活动期间,磁灶中心小学别出心裁,特邀泉州电视台讲古人、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演员及编剧王培焕老师作“趣谈闽南语,领略乡音美”专题讲座。

讲座趣味横生且干货满满。老师们纷纷表示不仅领略到了闽南语的独特魅力,还深刻认识到了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将把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融入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爱闽南文化。

展示艺术教学成果的舞台

校际文化交流的纽带

在晋江,“闽南文化校园行”活动不仅是学校展示艺术教学成果的大舞台,也是兄弟校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

近日,晋江梅岭希信中心小学学生演出团走进紫星小学,以一场流传千年的南国古乐与师生相遇。

南音清唱《感谢公主》婉转而悠扬、小组合唱《春光明媚》动人心弦,还有有趣的中国传统民乐演奏葫芦丝串烧,动静结合……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令师生陶醉其中,饱尝闽南文化盛宴。

希信中心小学校长蔡娟娟表示,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既能展示学校的艺术教学成果,搭建平台让学生尽情展现自我,还能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文化交流,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新塘街道的“闽南文化校园行”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沙塘中心小学“牵手”雁峰小学,师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曾文杰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闽南童谣的世界,共同唱响闽南童谣,了解乡音乡情;道南小学和杏坂小学的学生们则与南音有约,他们学唱南音,婉转悠扬。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南音乐器体验”环节。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尝试演奏南音乐器,感受南音的独特韵味……

连日来,英林达德幼儿园热闹非凡——英林中心小学、英林镇龙西小学、英林镇龙西幼儿园等演出团,为幼儿萌娃们送上了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展演。小朋友们在欣赏中近距离地感受闽南文化的独特韵味,萌发了对家乡文化的喜爱,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晋江市第一届体艺教育节之‘闽南文化校园行’活动的开展,旨在通过整合校内外闽南文化资源,让广大学生在欣赏和学习闽南文化的过程中,丰富艺术审美体验,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广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晋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晋江将在此基础上,推动校校结对、校团结对,鼓励有条件学校充分挖掘周边资源,将闽南民间体育、艺术、戏曲、传统工艺等项目引入校园,开设校本课程;同时,支持推进闽台青少年体育、艺术交流,鼓励校际合作、师生交流项目,共同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