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婷(启慧小学五年2班)
在那个温馨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老屋的地板上,斑驳的光影里,我坐在奶奶身边,学习着一门传统的手艺——包粽子。
奶奶的手已经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动作依旧熟练而优雅。她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粽叶,轻轻在水中一洗,然后摊在手心,用筷子挑出适量的糯米,再加上红豆、枣子等馅料。我看到她的手轻巧地将粽叶对折,再用力一捆,一个棱角分明、翠绿欲滴的粽子便呈现在眼前。
我试图模仿奶奶的动作,却发现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手中的粽叶总是不听使唤,要么太松导致米粒漏出,要么太紧使得粽子变形。奶奶并不催促,只是微笑着看我摸索,偶尔轻声提醒:“要用心感受粽叶的质地,用力度去掌握分寸。”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包出了第一个还算整齐的粽子。虽然形状有些不规则,但在我看来,它比任何完美的粽子都要珍贵。因为它承载着我对奶奶的敬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自我挑战与成长的证明。
奶奶看着我的“作品”,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她说:“粽子不只是填饱肚子的食物,它还代表着端午节的习俗和屈原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我被奶奶的话深深触动。当锅中的粽子散发出阵阵香气时,我知道这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芬芳。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学习、去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能历久弥新,永远流传下去。
在那个午后,我和奶奶一起包粽子,也一起编织了一段温馨的记忆,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这份记忆,如同那粽子一样,包裹着家的温暖,传递着文化的精髓。
教师简评:小作者走出课堂、关注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写出自己在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的感想。其语言清新、活泼、流畅,包粽子动作的描写更是富有童趣。邓专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