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施蓉蓉 通讯员 邹善添
10月23日至25日,晋江市深沪镇会同晋江市农业农村局、晋江建投控股集团,开展“学沪浙、谋深海”海洋经济发展考察学习活动,赴舟山、宁波、上海开展渔港建设考察、海洋经济招商活动,进一步发挥深沪镇海洋、生态、文旅、产业优势,扩大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创建联动效应,推动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记者获悉,此次考察学习活动是深沪镇“向深看、向沪行、向外引”系列行动之一。此行实地考察渔港2个,走访涉海企业8家,招商签约2个海洋经济项目,达成意向投资金额4亿元。
渔港功能多元化 做好“海”的文章
此行,深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洪志强和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洪俊杰,晋江建投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奕友等10人,第一站来到舟山。
在舟山施诺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考察团一行被该公司远程实时在线智能化养殖系统吸引。通过该系统,工作人员可随时掌控海底网箱水温、盐度、鱼苗投喂实况,系统还配有探查鱼群活动情况的水底声呐等设备。
“靠海吃海不能只依靠捕捞。深远海养殖是深沪镇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将成为未来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洪俊杰说。
随后,考察团一行来到沈家门渔港。这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渔港之一。漫步渔港,迎面而来的海风中,特有的“海味”让考察团一行仿若身处深沪中心渔港,但映入他们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排档摊位等风景,又与深沪不同。考察团一行边走边看边思,深入了解沈家门渔港建设、管理、运营情况,并实地考察被称为“中国第一鱼市”的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
“对于游客来说,来到海边、渔港,最期待的就是吃上新鲜实惠的海货,看到不一样的海洋风景。沈家门渔港的模式值得我们思考。”洪志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近年来走出一条以海兴村、以海强村的新路子。如何让深沪中心渔港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如何让“渔旅”更好地融合?如何引导沿海社区做好“海”的文章?这些思考的方向,是深沪渔业的潜能所在。
如何科学合理布局海洋产业、补齐产业链短板、更好挖掘区位与资源优势?带着思考,考察团一行来到舟山远洋基地,走进基地管理大楼、远洋渔业展厅、中国鱿鱼馆、浙江大洋兴合食品有限公司、舟山佳必可食品有限公司等点位,详细了解其远洋渔业发展、园区规划布局、水产加工全产业链运营管理等情况,并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点对点招商推介。当天,深沪考察团现场与浙江大洋兴和食品有限公司及舟山佳必可食品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签约。
“舟山在渔港建设管理方面的经验丰富、模式成熟,今后我们在海洋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管理上,可以有很多学习借鉴的地方。”晋江建投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奕友说道。
发挥区位优势 打造海洋产业核心区
24日,深沪考察团一行来到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近年来,坐拥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的石浦镇大力推进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推动渔业转型发展,加快打造石浦渔港旅游新形象。
在此行中,深沪考察团实地考察水产品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情况,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点对点招商推介,实地考察中国水产城水产品交易、产业发展情况,还实地考察了石浦渔港建设、古街改造、渔旅结合发展情况,并与当地政府深入座谈、交流。
“深沪镇作为晋江市创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的重要部分,将打造‘一港一街一园一中心’项目,分别为深沪渔港港区环保提升工程、深沪港区后方改造提升工程、深沪渔港港阜避风塘整治项目、深沪渔港智慧中心项目,旨在打造智慧渔港、绿色渔港、人文渔港、平安渔港。”洪志强说,深沪港区后方改造提升工程涉及宝泉古街,石浦镇的古街改造对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
当前,深沪镇渔港港阜避风塘整治项目、深沪渔港港区环保提升、深沪渔港智慧中心项目均已开工,深沪港区后方改造提升工程也在有序推进中。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深沪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深沪镇的硬件设施,提升城镇面貌,使沿线的土地等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拉动海洋渔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城镇更美、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25日,深沪考察团一行人前往上海浔兴拉链制造有限公司和上海富山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企业运营情况,并拜访深沪乡贤、石狮上海商会会长吴良杰。
在座谈交流会上,大家围绕深沪实体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畅所欲言,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会上,深沪镇聘请吴良杰为深沪镇招商引才顾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天的考察学习,行程满满,受益良多。凭天然良港条件,借天时地利人和,深沪的渔港经济、海洋产业还大有空间、大有潜力、大有可为。接下来,深沪镇将积极推动意向签约项目落地,同时,继续发挥好区位优势,做好“海”的文章,持续推进深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向海图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