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赖自煌
近年来,为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喜事新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晋江磁灶镇坚持从宣传教育、示范引领、红白喜事管控、孝老文化、文化惠民等方面出“新招”,将文明新风吹入人心,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新成效。
倡导移风易俗 催生慈善新风
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开展,正推动磁灶掀起一股慈善新风。
磁灶乡贤吴瑞彪、洪淑芬伉俪向磁灶公益事业捐赠200万元;磁灶岭畔村乡贤吴友进、吴慈柠伉俪向晋江市慈善总会捐赠300万元……国庆期间,磁灶乡贤相继带头行慈善之举,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据了解,今年初以来,类似的善举在磁灶还有不少。
今年1月,磁灶乡贤苏国川在爱子苏鸿钊、爱媳林锦洪结婚之际,向晋江市慈善总会“苏振佳慈善基金”捐赠2000万元;磁灶乡贤苏世钦、苏钟素丽伉俪在爱孙苏坦、孙媳蔡子锌结婚之际,向磁灶教育基金会捐赠300万元。今年2月,磁灶乡贤吴志榕、吴宝玉伉俪在爱子吴基炜结婚之际,向晋江市慈善总会、磁灶教育基金会合计捐赠1000万元。今年3月,磁灶乡贤陈国才、陈少明伉俪在爱子陈琦镇、爱媳林雅歆结婚之际,向磁灶公益事业捐赠200万元;磁灶乡贤陈四旺、陈美凤伉俪在爱子陈志连、爱媳苏思怡结婚之际,向磁灶公益事业捐赠100万元。今年8月,磁灶洋尾村谢国明、谢照星兄弟在后辈谢楷源16岁生日之际,向磁灶教育基金会捐赠70万元……
磁灶镇积极响应上级移风易俗号召,推动辖区各村(社区)结合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的实施,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响应。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初至今,磁灶镇已累计取消或简办喜丧民俗活动80多场,乡贤主动捐款做慈善累计超4070万元。
慈善助老成风 铸就慈孝文化
重阳节前夕,磁灶镇岭畔村802位老人分别领到一笔千元大红包,个个喜笑颜开。
为老人发红包的,正是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新风尚的磁灶乡贤吴友进、吴慈柠伉俪。他们不但取消了长女吴静怡的16周岁生日宴,还向晋江市慈善总会捐赠了300万元。
这仅仅是磁灶镇慈善孝老的一个剪影。近年来,磁灶镇以发展养老事业为落脚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为抓手,持续引导辖区居民简办或不办婚丧喜事,将节省下的资金用于养老事业。这一举措,不仅弘扬了社会慈善反哺农村养老的文明新风,还形成了磁灶特色的慈孝文化品牌。
在磁灶洋宅村敬老院,该院每年近50万元的养老支出,大部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
洋宅村的养老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针对全村老人实行的“免费午餐”,让老人们真正享受到了实惠,也让外出的年轻人感到放心和认可。在这里,简办婚丧喜事,或是逢年过节,捐资给老人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如果说,个人捐资用于慰问老人或助力养老机构日常运营是公益敬老的个案,那么集体捐资用于敬老院建设等养老事业,则是长效的孝老善举。在磁灶各村(社区)敬老院的建设和后期运营中,都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敬老捐资。
从公益敬老到慈善孝老,磁灶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全民敬老、孝老风气的养成,更受益于移风易俗带来的公益慈善事业的反哺。
截至目前,磁灶26个村(社区)都有村民通过践行移风易俗,捐资助力村级养老事业的发展。正是社会公益慈善的反哺,才使得磁灶的养老事业得以良性发展,磁灶老人得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践行村规民约 带动文明乡风
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在磁灶,每个村(社区)都制定实施了村规民约。居民自觉践行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犹如一股清流,带来了文明的乡风和民风,更带动了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在磁灶大埔村,村规民约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的程序进行表决、制定条则,对喜事宴客的事项、范围、时间、规模等环节,以及丧事用餐、出殡“阵头”等红白喜事都做详细规定,有效巩固了优序良俗,遏止了陋风流弊。
“村规民约的施行,有效破除了旧农村原有的攀比风气,以及铺张浪费的宴请风气等,营造了文明乡风。”大埔村党委书记吴金程介绍,以村规民约为载体,引导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同时禁止大操大办“普渡”“佛生日”等,让村民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
在磁灶社区,村规民约将道路建设、社会帮扶纳入其中,明确为失能群体每月发放500元补贴,承担片区老人入住敬老院的伙食费,牵头推进多条村道改造等条款,成为乡村治理的新抓手。
磁灶社区党委书记吴敬章表示,随着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的实行,越来越多居民主动新办简办婚丧喜庆,并将善款捐出用于社区民生事业、公益事业,形成了文明新风尚,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整治陈规陋习,弘扬新风正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件要事。以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实施为抓手,磁灶镇引导各村(社区)将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建设、抵制铺张浪费等乡村治理内容纳入其中,并作为“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荣誉评选的重要条件,有效带动更多居民自觉参与移风易俗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增添更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