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池店镇卫生院:

扎根基层守护健康

院长感言

人物名片 李万辉 晋江市池店镇卫生院、副主任医师,桥南分院内儿科主任、桥南分院120急救站负责人。

许珊珊

晋江市池店镇卫生院院长

致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节日快乐!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因为担当,所以追求。医心向阳,不惧风雨。白衣执甲,不负韶华。长期医嘱:保持热爱,奔赴山海,沐光而行。临时医嘱:心存希冀,目有繁星,随遇而安。祝所有的医务人员,医路同行,医路顺风。祝中国医师节快乐!

如今社会浮躁,很多人无法静心且专注地完成一件事。在池店镇卫生院医者们的字典里,“活着”是一个复杂的词,它不仅包括生存,其中还蕴含着:尊严、价值、敬畏、健康等。该院的医务人员坚守岗位,扎根基层担使命,为民服务践初心。李万辉医生,就是该院的医者代表之一,让我们一起了解。

李万辉:“锦旗医生”的三心

医者风采

走进池店镇卫生院桥南分院,可以看到在李万辉挂满锦旗的诊室里围着满满的就诊病人,让人忍不住心生感叹:一个基层卫生院的医生,何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李万辉坚守岗位奉献了30年。30年间,他看了无数病人,也目睹了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与历程。三十年光阴流逝,唯一没变的就是每天的重复且忙碌。初见李医生,一个斯斯文文戴着金边眼镜的中年男人出现在眼前,他皮肤白皙,着装干净整洁,职业更像个研究型学者或者中学教师。他说话温和,为人豪爽。“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讲医德!”他说医生的职业就是奉献,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用仁爱关切病人,才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成长 ▲ 别人家的孩子

李万辉出生在江西宜春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村,从小目睹乡下人“汗滴禾下土”的艰辛。由于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读书成了农村娃唯一的出路。从小到大,身处偏远农村,听过了无数次乡亲患病的无奈呻吟后,他在读中学时就立志从医。

在那个年代,农村娃要想走出大山,无非两条路:一是读书考上好学校,一是到部队当兵。20世纪90年代初,李万辉从江西宜春医学院毕业,适逢晋江市卫生局到校校招,作为第一批面向基层的优秀毕业生,他顺利来到池店镇卫生院。心目中的沿海大城市,没想到也是乡镇农村。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农村娃的唯一特点就是迅速适应环境、调整心态、埋头苦干。面对着分院里医生少、病人多、条件差的状况,需要快速成长起来的他起早贪黑,积极适应着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身份转变。春秋轮换三十年,他将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和汗水融入晋江池店这片热土。

出彩 ▲ “粉丝”很多的锦旗医生

在基层卫生院和在大医院工作,工作方式和环境完全不同。在上级医院,每个科室都分得清清楚楚,什么科看什么病。在基层,人家头痛脑热、大人小孩,什么样的状况都指望医生拿主意。因此,在工作中,李万辉深深地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多年来,他多次前往相关高校及单位学习、培训及进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并掌握了各种全科疾病的诊疗常规及治疗原则,多次参加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

2014年,他转到池店镇卫生院桥南分院工作。在院长和各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他满腔热情,全力做好医院对新参加工作医生的“传帮带”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当好医院发展领头雁。短短几年里,造就了一支医德医风好、服务水平高的团队,患者明显增多。当问到接待病人最多的一天有多少人时,他说160多个。他补充道,这可能是目前同行同级别门诊里,接待病患最高的纪录。试想一下,平均一个患者用时5分钟,他这100多个病人,就是连续十几个小时的不间断工作时间。

医心 ▲ 耐心、关心和责任心

坐门诊、下乡上门、参加公益活动……李万辉用“三心”围着病人转。虽然工作平凡、枯燥,但面对一张张病痛的面容,他没有选择,病人的需要就是他的第一目标。“以前在村卫生所,是没有上班下班、节假日概念的。无论除夕夜,还是三更半夜,特别是老年病人,长期跟踪服务的慢性病人,紧急情况时一个电话过来,必须马上上门,到现场了解情况并作处理。”李万辉说,有一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晚上,十二点多钟在睡梦中被电话惊醒。附近村庄一个长期找他看病的慢性病人身体突发异常,家属第一时间联系到他。他刻不容缓赶到现场,上门及时做了紧急处理,并马上联系医院派来120急救车,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

在诊室里,记者了解到,很多患者都是李万辉的老粉丝了。为什么他们会追随同一个医生多年?或许答案就是:德和艺!几十年来,李万辉就是凭着真诚和执着的信念,扎根基层,淡泊名利,一步一个脚印,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