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告别“稳赚不赔” 投资“自担风险”

理财产品净值化,你适应了吗?

近期,随着银行理财市场的持续回暖,各类资管产品尤其是投向债券市场的产品规模迅速增长,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然而,在净值化管理机制下,资管产品的净值波动对投资者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如何应对净值波动,成为投资者的必修课。

针对这一现象,记者进行了走访。晋江不少银行人士表示,资管行业进一步向净值化方向转型,投资者将逐步承担更多净值波动风险。投资者需保持清醒头脑,审慎评估投资风险与收益,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

净值化转型加快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而在此之前,许多资管产品有“预期收益率”,且与到期实际收益率通常一致,其中就隐含着刚性兑付。8月9日,央行在《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为了实现稳定的预期收益率,资管产品管理人往往会采取激进投资策略承受更大风险,或用收益较好产品的“丰”去补亏损产品的“欠”,投资者对其中的具体操作并不知情,也不关心,管理人实际上承担了所有的剩余风险,积累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而资管新规出台后,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化机制下,投资者按照净值申购、赎回产品,最终投资收益由申购日和赎回日的产品净值确定,产品管理人与产品的投资风险分离,风险由投资者自担。

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我国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大约由10万亿元增加至26万亿元,占比由43%上升至97%,净值化管理成为大势所趋。

转变观念 理性投资

净值化管理对资管产品管理人和投资者都提出更高要求。对管理人而言,需要适应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变化,科学制定投资策略,为各类投资者提供适当产品与优质服务,包括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必要的咨询顾问等。

业内人士称,对投资者而言,需要逐步转变过度依赖稳定预期收益的传统观念,更深入理解产品预期收益率与最终实际收益率的本质差异及风险,树立更加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

但是,在净值化管理初期,投资者对产品净值变化的关注度和敏感性上升,容易出现短期非理性交易和市场“羊群效应”。2022年,不少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债市,随着市场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部分产品净值回撤乃至“破净”,市场产生恐慌情绪,大规模赎回潮伴随出现。

审慎评估风险和收益

今年以来,一些资管产品的长债配置增多,随着短期内债券价格上涨,产品净值走高。数据显示,7月末银行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3%,而当前银行3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还不到2%,吸引部分投资者将存款“搬家”到这类产品。

那么,如何平衡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呢?

首先,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在打破刚性兑付的环境下,长期看资管产品无法同时兼具“低风险”和“高回报”,追求高收益的同时要承担高风险。

其次,资管产品的收益最终取决于底层资产。今年以来,部分资管产品尤其是债券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底层资产,主要是通过加杠杆实现的,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未来市场利率回升时,相关资管产品净值回撤也会很大。

再次,是如何看过去的收益率和投资者未来可实现的收益率。理财产品动态发布的年化收益率是当前时点的预期收益率,是按过去一段时期的收益率,线性推算出的未来一年收益率,投资者未来赎回产品时实际获得的收益率是不确定的。现在净值越高,意味着是在更高的价格位置投资,未来的损失风险可能越大。

最后,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产品。比如说,存款收益看似低于当前平均的理财收益率,但它是存款人确定可以获得的收益率;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是不断变动的,投资风险大于存款,其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是通过承担价格波动风险换来的。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