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下午,清濛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池店镇工会清濛村公益暑托班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个特别的老师——83岁的王笃初。
“天顶炎日头,农民汗那流。赶犁田赶种豆,赶插秧赶锄草,辛苦为粮食,丰收放鞭炮……”孩子们用闽南语跟着王笃初念童谣,稚嫩又有力的声音回响在会议室里。
孩子们念的童谣正是王笃初的作品。王笃初是土生土长的清濛村人,后移居香港。因为热衷家乡文化,常常往返于香港和晋江两地,无偿帮人写童谣、传播童谣,成了家乡许多人心目中的“童谣爷爷”。
热衷童谣创作
这不,7月底,王笃初刚刚回乡,村里过来邀请他为暑托班的孩子们上一堂童谣课,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这一堂课,王笃初准备了两首童谣作品,一首普通话童谣《声声赞颂祖国好》,一首闽南语童谣《珍惜粮食要做到》,“这些都是我之前创作的童谣,可以教给这么多小朋友我很高兴。”王笃初笑着说道。
王笃初从小喜欢文学创作,“我之前参加公社工作。当时公社组织了一个宣传队让我带队,在公社四处宣传演出。”王笃初回忆说,那是1967年,刚组建的宣传队人少精干,只有十多人,每个人都身兼多职,又唱又演,“编剧这些工作都是我们自己处理的”。王笃初说,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他们会将乡镇发生的好人好事通过歌舞表演和快板形式进行宣传,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写歌词、快板和童谣了。
1979年,王笃初移居香港,虽然忙着为生活奔波,但是他总是忙里偷闲写写童谣,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后来(家乡)有些文艺爱好者了解到我做过相关工作,通过微信联系,托我写闽南童谣、快板或者其他宣传历史的稿子。我都力所能及地去做。”王笃初说,许多人托他写童谣都是要给幼儿园小朋友读的,因此,他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用孩子的角度去写,既符合孩子的语言特征,又能把正能量的信息融入进去。
用童谣宣传家乡
王笃初写的童谣有普通话的,也有闽南语的,内容大都是以赞颂祖国、家乡风貌为主题,或者宣传交通安全、爱惜粮食等主题。“去年女儿要参加泉州市的童谣比赛,需要一首原创作品,我联系到王老,那时他在香港,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清濛村组委吴姗霖打开女儿参加比赛的视频,孩子用闽南语念着的正是王笃初为其专门创作的闽南语童谣《珍惜美食好品德》。
“这几年帮忙写的闽南童谣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家乡风貌,因为远走家乡到香港打工,所以对家乡格外怀念,对祖国建设历历在目,家乡的变化、人民生活的改善、公共设施交通的便利,都让我很触动,我希望通过童谣歌颂,让孩子们懂得国家、人民的美好,懂得长大之后应多做善事、为民服务,让童谣为正能量宣传。”王笃初说道。
热心家乡公益
王笃初不仅热心于童谣的传播,对家乡的公益事务也很热心。因为熟悉家乡青龙寺的历史,他负责编写了青龙寺的资料。
“王老对家乡的历史很熟悉,特别是青龙寺的历史,很多次他都特意从香港返回,义务为海内外来清濛参观交流的宗亲团队解说家乡的历史。”池店镇清濛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佳林告诉我们,平常王笃初热心家乡事务,经常带头为村里做公益。
前两年听闻家乡要编撰宗史,他更是忙前忙后,在宗亲的帮助下,主编完成了晋江清濛村金青王氏宗史概况《金青传芳》一书。王笃初说,为了编这本宗史,他陆续花了一年的时间整理完稿。“初稿大概有三万字,修改整合下来应该有两万字。”王笃初翻着厚厚的宗史说:“过去我们这一支的宗史记录不全,在宗亲们的努力下,能够完成这一本书,我很骄傲。”
如今,已经83岁的王笃初仍然常常往返于香港和晋江之间,“只要家乡有需要,我就回来”,王笃初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