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艳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五年来,晋江坚持把烈士褒扬纪念工作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抓手,率先成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全力做好烈士纪念设施管护工作;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好英雄故事,传承英烈精神,大力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
保护遗址 擦亮丰碑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是晋江的优良传统。
“新修缮的安海纪念碑增加了英名墙,每一位英烈的名字都刻在上面,来这里祭扫的老兵看到战友的名字,久久不愿离去。”晋江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近年来,晋江市落实纪念设施“两分一统”和“六个一”长效管护机制,建立“一张图”管理网络,在泉州市率先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签订市、镇、村、烈属多方管护协议书;联合晋江检察院对全市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开展实地走访督查,制定《晋江市英雄烈士公益保护协作机制》,协同推进英雄烈士公益保护工作;对全市烈士纪念设施实行常态化分级管护,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进行常态化巡查。
五年来,晋江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推进晋江市革命烈士陵园、英烈堂及金井革命烈士陵园展厅整修提升,修缮零散烈士纪念设施25处、集中迁移5处、就地整修2处、改造提升7处;投入60万元用于烈士纪念设施的日常保护管理和修缮维护工作;晋江市革命烈士陵园、金井革命烈士陵园、内坑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安业民烈士纪念园被认定为县级烈士纪念设施。
守护英烈 服务烈属
值得一提的是,晋江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积极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寻找英烈的家属,将纪念活动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了却了许多烈士的遗愿和家属的心愿。
“哥哥牺牲时才22岁,那时我15岁,没想到,再见他已经过去52年了。”3月29日,从湖南新田县赶来晋江的李满翠在哥哥墓前潸然泪下。
近年来,晋江市高度重视为烈士寻亲工作,在泉州市率先启动“为烈士寻亲”活动,认真梳理无名烈士和长期无亲人祭扫的烈士墓,集多方力量,采取电话联系、网络查询、实地查找、发函通知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寻找烈士亲属,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广泛关注与认可。五年来,累计整理发函41份,为26名烈士找到亲属。
在烈士纪念方面,晋江市积极组织祭扫、纪念活动。为满足异地烈士亲属祭扫需求,创新推出互动互融、互通互享的网上“云祭扫”平台,提供视频远程祭扫和“代祭扫”服务。
弘扬正气 传承基因
五年来,晋江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在推进各项设施建设的同时,继续全面开展烈士信息校核工作,对184条英烈信息逐一复核确认,逐一整理英烈事迹,完善《晋江市烈士英名录》,切实弘扬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晋江大力宣传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烈故事和军人故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建立专职英烈讲解员人才队伍。
此外,晋江市进一步挖掘提升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功能,积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模式,将革命烈士陵园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不定期举行“党团活动日”、“重温入党誓词”等教育活动,帮助各级党政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基地成为缅怀先烈、树立理想和价值观的活动基地及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