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小林制药深陷“红曲风波” 功能性食品潜存风险

3月28日,行人从位于日本东京的小林制药公司办公楼旁走过。 新华社/法新

新华社东京3月28日电 日本知名制药企业小林制药公司近日宣布,因有消费者服用该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后出现肾脏疾病等健康问题,决定紧急召回3款含红曲成分保健品。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8日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进行答辩时表示,在查明小林制药“问题红曲”事件原因的基础上,政府将探讨有必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这样的事)再次发生。

据小林制药公司此前通报,出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含红曲成分保健品混入此前“意想不到”的来自霉菌的成分,但迄今仍未弄清该成分究竟是什么。

小林制药出产的红曲原料除用于自家生产保健品外,还出售给其他公司,用于酿酒及食品制造等。目前使用小林制药产红曲原料的食品和调料召回范围,已扩大至日本全国,这引发了该公司红曲相关产品的消费者广泛担忧。

消费者的担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小林制药今年1月中旬后接到多名医生的信函,知道有消费者服用该公司的保健品后出现健康问题,但直到3月下旬才宣布召回产品。此外,从小林制药采购红曲原料的52家企业中有一些是批发商,实际使用这些红曲原料的企业可能更多。在1月中旬至3月下旬间,“问题红曲”被用于制造了哪些产品,追踪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是关于这种“意想不到”的成分究竟是什么,小林制药尚未明确,只知道是一种来自霉菌的“未知成分”。红曲的发酵产物中可能含有橘霉素,这是一种真菌毒素,但小林制药的“问题红曲”中并未检出橘霉素。

日方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意想不到”成分,主要有3种可能性:一是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未知成分”的异物,二是混入了能够生成“未知成分”的微生物,三是红曲菌株突变成了能产生“未知成分”的菌株。不管是哪种可能性,只有确认这种成分,才能弄清服用红曲保健品和健康受损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

但日方专家认为,不必过分担忧含红曲食品的安全性。多年从事食品安全相关工作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唐木英明表示,小林制药使用的红曲菌没有合成橘霉素的基因,通常情况下很难想象红曲菌会产生有害物质,无须对正常红曲的安全性抱有不安。

“红曲风波”是日本2015年开始实施“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后,日本生产商首次因健康受损问题而宣布召回产品。根据这一制度,生产商只需在上市销售前向日本消费者厅提交与其声称功能相符的科学依据进行备案即可,无须日本政府部门的审批许可。此次事件后,日本政府将对所有申报过的6000多种功能性食品实施紧急检查。

日方专家们建议在完善相关标准和评估机制的同时,呼吁消费者增强风险意识。专家指出,保健品不是药品。一方面,通常人们吃的普通食品的种类及其食用量每天都在变化,即使偶尔有某种食品含少量有害成分,也不易对健康产生大的负面影响。而保健品是将成分浓缩后制成片剂或胶囊等,很容易摄入大量相同的成分并且每天持续服用,一旦保健品含有害成分,其健康风险也会相应增大。另一方面,开具处方的医生、药店的药剂师可以指出药物的副作用并说明服用方法,对于保健品则全靠消费者自己判断,有可能增加安全风险。

日本内阁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总结了19条有关功能性食品的注意事项以提醒消费者,其中包括不能因认为功能性食品是“食品”而觉得大量摄入没关系;“天然”“自然”等词汇容易让人联想到“安全”,但并不意味着科学意义上的安全;要注意通过膳食补充剂过量摄入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风险;所谓的“健康食品”并未接受与药品同等水平的品质管理等等。

日本小林制药问题保健品事件 已有5人死亡百余人住院

最新动态

新华社东京3月29日电 日本小林制药公司29日说,截至28日晚,服用该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的消费者已有5人死亡、114人住院,另有约680人已去医院就诊或准备就诊。

小林制药29日下午在公司总部所在地大阪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公司信赖性保证本部长渡边淳在发布会上说,住院者主要集中于40岁至70多岁年龄段,死亡者年龄则介于70多岁至90多岁之间。

对于可能造成服用者健康问题的“意想不到”的成分,小林制药医疗保健事业部食品门类负责人梶田惠介表示,这种成分的结构正逐渐清晰,公司将和国家研究机构一起继续推动查明原因。他说,红曲原料中有多种成分,现阶段还不能否定这些成分与某种“意想不到”的成分在相互作用下对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另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9日发布的消息,小林制药在引发健康问题的产品中检测到软毛青霉酸峰值。软毛青霉酸是由青霉菌产生的一种天然化合物,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化合物是否会对肾脏产生危害。

小林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27日发布声明说,本次自主召回涉及的三款保健品均未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但有中国消费者通过跨境购物平台、境外实体店或其他渠道购买了相关产品,对此,公司将积极协助产品回收。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