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本报和晋江市委督查室发起的市民团再出发,问政小区物业管理。
越是与民生相关的事,越要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次,市民团就带着问题走现场“问诊”,与相关职能部门面对面“问政”。
“问”真问题。座谈会上,市民团成员开门见山,“小区公共收益怎么分配?”“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有什么具体规范?”问题犀利,切中当下群众最关心的“新难题”。毕竟,随着基层治理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些旧的问题解决了,而新的问题也伴随着新需求在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破解已经普遍存在且反复发生的问题中找办法、想点子。
“问”要真重视。市民团时隔两年再出发,联合住建局、消防救援大队等多个职能部门,与市民团成员一起走现场、看实验。座谈会上,部门负责人当面接受市民提问,能回答的当面回答;不能马上回答的,当场表态带回去研究。没有场面话,不摆架子、不装样子。
“问”要真落实。问政整改,不是一事一改,不是戳一下动一下,而是要整体统筹、建章立制。参与问政的市民团代表打的“现场分”只是一方面,广大市民心中的“落实分”打得高不高,才是更加重要的。所以,问政只是开始,还要在监督落实上下功夫。
只有“问诊”认真、“问政”到位,才能让一件件市民关注的小事办出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组织者的媒体,也真正起到沟通市民与部门的“桥梁”作用,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把实事办得更实。
长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