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清华
开栏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3月17日是第95个“中国国医节”。为传承国医精粹,弘扬国医文化,彰显医者本色,推动咱厝中医药事业发展,即日起,本报携手晋江市卫健局、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晋江市中医院,联合推出“名中医访谈”系列报道,带大家走近、了解咱厝名中医。
他,自幼受家母启蒙,酷爱中医,五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他,研读经典、进修学习、勤于临证、精研医术,探索中医治病之奥妙,终有所成;他,是咱厝目前唯一一名国家级老中医专家,并获评福建省名中医。
2007年3月,在大洋彼岸的英国,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医药专家以丰富的学识和独辟蹊径的治病方略征服了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位中医药学领域权威人士。他在大会上交流的学术论文《益气化疲通络法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引起与会专家的强烈反响。他就是福建省首位赴英国参加“中英中医药高峰论坛”的医生——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的中医主任医师郭为汀。
行医五十载
悬壶躬耕济苍生
“选择从医,要感谢我母亲。”郭为汀告诉记者,他母亲略懂医道,常义务为村民看病。从小见母亲用一把草药就能治好乡亲的病,郭为汀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1977年,26岁的郭为汀接过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颁发的毕业证书后,来到晋江市医院工作。因其诊断准确、治疗对路,求医者甚众。如今,他退而不休,坚持在院看诊。慕名而来的病人,常把仅有20平方米的诊室挤得水泄不通。
“每天早上7点多到医院,一般情况下,看完病人要到下午1点多。”郭为汀的认真敬业深深打动了患者的心。很多患者说,对于求诊者,郭为汀总是语调平和、不紧不慢,一双笑眯眯的眼睛衬托出他和善、沉稳又不失幽默的脾性。诊室里琳琅满目的锦旗,字里行间透露的是患者对他的信任和赞扬。慢慢地,不仅晋江、泉州地区的患者前来求医,连省外患者也慕名前来就诊。2014年,澳门的许先生因中风半身不遂,在当地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听人说起郭为汀医术高明,便专程回晋江找他医治。在晋江市医院治疗4周后,许先生肢体活动恢复,生活能够自理,疗效显著。返回澳门前,他专程为郭为汀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华佗再世 医术高明”。
不忘初心
披肝沥胆扬国粹
多年来,郭为汀频频应邀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及东南亚等19个国家、地区,参加国际性中医药学术交流及医疗考察义诊活动,为弘扬国粹,增进中西方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中医药学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6年,郭为汀赴美国参加国际中医交流会,论文《运用仲景方抢救肺胀危证》荣获金奖,得到与会各国学者的高度评价;2005年,由郭为汀主笔的论文《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探索》在“全国第二届疑难病症防治经验研讨会”上,被专家评审委员会评为一等奖;2012年,郭为汀撰写的论文《临床危重症验案举隅》被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论文奖”,并在“第十届中医难治病学术研讨会”上做交流……
教学之路
杏林兴教育英才
步入古稀的郭为汀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他认为,一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生如“过河卒子”,必须拼命向前、笃行不倦,以济苍生。为传承发扬中医文化,他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0多篇,参编论著4部,其中,《郭为汀临床经验集》有30多万字,是他一生行医的心血集结。
开展临床、科研之余,郭为汀不忘培养中医新秀,传承医学。长期以来,他承担着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班的临床带教任务,培养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中医人才。在徒弟培养上,郭为汀选择因材施教,他对每个徒弟都很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读经典、做临床、识药材、重德行。每周,郭为汀坚持开展郭为汀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学习交流会,他总是孜孜不倦地教育徒弟,“做一名优秀中医,重医术更要重德行。病人把健康托付给我们,作为医生不能对他们有所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