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蔬”香满园

时间:3月9日 天气:阴 地点:英林镇三欧村

“土豆、辣椒、芹菜、西红柿……在农耕园里,自己想吃什么就种什么。”中午11时,在村里从事保洁工作的蔡丹凤,一边弯腰采摘芹菜,一边向我述说农耕园的便民之处。

蔡丹凤口中的农耕园占地面积约6亩,原来是一片撂荒地,由三欧村投资四五十万元改造而成。村里将农耕园分成一块块土地,由村民认领、种植,并免费对外开放。

只见农耕园四周矗立着高约1.6米的竹篱笆,篱笆墙上写着“乡村振兴 生态农耕”等字样;农耕园步道旁,香蕉树、油菜花、地瓜苗等果蔬尽收眼底,春风徐来,“蔬”香满园。

今年62岁的蔡丹凤,老家在江西,一家10多口,在英林生活了二十多年,他们向三欧村认领了农耕园内约30平方米的菜地。不少村民和蔡丹凤一样,也通过认领菜地,实现了种菜自由。

“地荒着太可惜,村里说要搞农耕园,我举双手赞成。”村民欧阳金龙说,他在农耕园里种了许多蔬菜,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还可以拿到市场卖。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土壤结块;现在经过一番整治,成了村民的‘菜园子’。”三欧村常务副主任欧阳名仕告诉我,去年底,村里出资将农户的撂荒地改造成农耕园。他们还在农耕园里设置步道、安装给水管道、围上竹篱笆、安装夜景灯带,既提升了村庄人居环境,也满足了村民“种菜自由”的需求。

这里不仅是村民的菜园子,更成为孩子们的劳动实践基地。三欧村党支部书记欧阳明蔚告诉我,去年11月,三欧村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正式揭牌;今年,他们借助研学实践活动,把后厝、新厝、塘边、刘厝、荣埭5个自然村串联起来,持续发起经典研学活动,通过个性化供给、联动周边镇村等方式,让更多学生走进研学楼、踏访古厝群、参观文化公园、体验农耕文化,赋能“学在三欧”品牌建设,推进乡村振兴飞跃提升。

本报记者 王昆火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