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柯雅雅 董严军
改革创新是“晋江经验”的动力源泉,敢为人先是晋江的城市基因。
近年来,晋江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先后获批第三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和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成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晋江实践,谱写“晋江经验”新篇章。
晋江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入并延续“科技基因”的晋江,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动力,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创新主体培育跑出加速度
“晋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从2019年的165家增长至2022年的647家,增长2.9倍,今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预计突破800家。晋江高企培育迈入快车道。”晋江市科技局局长张清常表示,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晋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也是转型发展的主力军。
2013年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便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相较于同行,茂泰鞋材便早早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截至目前,茂泰鞋材拥有有效专利188件,其中发明专利136件、实用新型专利37件、外观设计专利15件,而这些专利转化与实施率超过90%。
“这几年来我们不论是产品架构、生产环节都以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为导向,从传统鞋材企业转型为科技型企业,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茂泰鞋材中心技术经理卢鑫告诉记者。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年来,泉州市星达鞋服材料有限公司在研发上的开发费用超千万元,在新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领域颇有建树。“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没有创新力的企业往往很难立足,只有创新才能保持与品牌商的黏度,把握市场话语权。”星达总经理庄刚松告诉记者,唯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赢得品牌客户喜爱。
据悉,晋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型企业。当前,晋江正着力打造以高企为核心的企业成长链条,持续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梯次,持续壮大科技企业集群。2023年,晋江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94家,实现翻一番;推荐365家企业申报高企认定,占泉州的27.8%,预计高企保有量突破800家;新认定科技小巨人70家,同比增长63%。
2024年,晋江科技局将继续完善这一全链条梯级培育模式,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地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创新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晋江不断全面提升政策撬动作用,对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叠加享受资金奖励、研发费用分段补助和增量奖励、所得税优惠、自主人才认定、科技金融优先授信等多个优惠条款,以此进一步激发企业申报高企积极性,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全链条培育科技企业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去年,晋江不断推进企业研发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链主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积极推动技术、资本、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为全方位高质量超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持续打响创新高地‘金名片’。”张清常表示。
大院大所深度赋能产业发展
2023年12月18日,在高端绿色鞋服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上,来自安踏、三六一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众多行业内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聚焦高端绿色鞋服新材料、智能制造、循环经济等领域,对行业发展相关的多个主题进行分享。
与此同时,在这场大会上,中国鞋服产业发展战略联盟举行了揭牌。该联盟集中37家企业、6家科研院所、13所高校等鞋服领域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技术领域具有前沿水平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共同攻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
不论是作为高端绿色鞋服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的承办单位,还是中国鞋服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成立的主要推动者,都有着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的身影。
“2013年落地晋江至今,我们已经成为集研发设计、标准检测、应用推广、行业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建有先进鞋用弹性体研发中心、三维数字化设计开发中心、绿色制革工艺研究中心等多个中心。”中国皮革制鞋院副院长、中国皮革制鞋院晋江院院长王文琪告诉记者,依托晋江产业优势,中皮院在晋江得到了发展,也融入晋江产业发展中,承担政府计划项目40余项、企业项目70余项,参与标准制修订50余项,组织行业论坛、技术交流、培训活动30余场,2022年度服务企业600余家。
如同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在晋江还有众多科研平台在企业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寻找成熟的技术成果转化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几年来,晋江市紧紧围绕泉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科研平台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的重要抓手,立足产业引平台、建好平台促产业,目前已引进建设“4大高校、11家高水平研发检测平台”,基本形成“一产业一平台”协同创新格局,为晋江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晋江签约引进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等高端平台项目,实现主导产业高水平科研平台全覆盖。
这些大院大所、科研平台立足晋江经济社会发展,与本土产业和市场优势深度融合,从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等全面赋能晋江产业发展。
“这里的创业创新团队不仅充满活力,而且已经和本土产业牢牢绑定,这种共生共创的状态就像成片的并蒂莲。”今年8月,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长童俊在参访晋江经济开发区时连连竖起大拇指。
据悉,晋江全市平台累计服务企业5500多家,开展各类成果对接、培训活动300余场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71项,累计参与标准修制定90项,横向技术服务收入超过3.39亿元,极大地助力全市产业创新转型,增强行业市场话语权。
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平台作用,晋江聚焦产业需求,以企业法人运行模式、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模式、非独立法人运行模式等多种运行模式建设平台,同时,持续探索科研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制定科研平台绩效管理办法,加快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全面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我们持续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资本链融合发展,以高端资源导入提升城市能级,打造支撑创新平台发展的最优环境。”张清常表示,接下来,晋江将围绕南翼国家高新区规划愿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策划布局各大院大所大平台,深度赋能产业发展。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2023年9月2日,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落地。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香港理工大学走出大湾区建立的第一所研究院,对于晋江和香港理工大学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2023年2月以来,晋江与香港理工大学密切互动,积极探讨校地合作新模式和项目落地事宜。港理大多次组团到晋江考察调研、深入对接,并与晋江龙头企业先行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
安踏集团已经和香港理工大学在先进材料、先进加工技术、智能可穿戴等方向展开合作洽谈,同时,也将在人才培养、承接政府课题等方面开展布局,希望通过双方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攻关,积累原始创新,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优化,合力打造引领运动鞋服行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和原创设计,共同推进合作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目前,我们与港理大教授多个项目正在紧密对接与洽谈中。”安踏集团科研创新部总监杨建祥表示,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落地,在地域上缩短了他们和香港理工大学的距离,在空间上放大了未来各种合作的可能,“这几年,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晋江的创新创业生态越来越好。”
和杨建祥有同样感受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这几年,晋江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晋江先后出台科技创新、制造业提质增效、数字经济发展、优秀人才引进、资本市场建设等一揽子创新扶持政策,推动资金、空间、人才等要素资源向科技企业倾斜。
在晋江打造的创新创业生态中,如何突破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是关键的一步。
近年来,晋江加强合作共建、高效运营海峡科技大市场,开展成果对接及培训活动30多场,惠及企业2800家次。中关村中试熟化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加快培育职业技术经纪人、技术转移机构,培训技术经纪人300人次,新增认定技术转移机构2家,登记技术合同105项,金额2.64亿元。
同时,晋江对外科技合作不断拓展。开展“开放招商科技创新项目落地”攻坚行动,举办百万青年看祖国,千名博士神州行——晋江站、走进“大湾区”、中德科技论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对接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总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等知名协会、高校推进对外科技合作。
据悉,2024年,晋江筹办高规格科技峰会(赛事),重点举办中国新质生产力大会、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科技博览会等综合性大型科技峰会(赛事),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来晋交流,力促资源、项目落地,进一步擦亮城市创新名片。
“我们将进一步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高效运作产业母基金,健全多层次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探索设立人才科创基金,推动一批企业纳入泉州技术创新基金‘白名单’,为初创型、成长型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融资保障,让科技创新更加‘如鱼得水’。”张清常表示。